两个孩子的学习慢慢进入正轨,王先生的教导对于两个孩子无异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渐渐成长,学会了不少新的知识。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端正写作的态度,把写作作为生活的日常状态去写,由感而发,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去写,这为我们有意进入新媒体的人员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更踏实的积累、学习,站在读者角度去创造更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充噱头,或者单纯的为了吸引眼球,只有用心的作品才能更长时间的受到读者的喜爱。
而所谓用心去写,作者也提到了知,情,意三点,而这三点我认为也是作者的行文原则。
知——知识,明了一件事物是什么,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是知的作用。
放到文中,知识即为作文的具体概念,要注意的点,具体的写作手法等。
情——感情,对于一件事情发出喜悦,愤怒及悲伤,这是情的作用。
其中作者的爱国情感也贯穿了整本书,甚至书中的王先生就是两位作家先生的化身,借由教书作文带领国破时的学生们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在文中时常提到的“近来,我时常痛感自己的无用,日人杀到我的眼前,我除痛恨他们的暴行外,并不能做什么有效的抵抗行动,真是惭愧”,这何尝不是两位老先生的内心写照呢,作为一个文人在乱世中只能用笔杆子抒发内心怒火的深深悲哀。
意——意欲,对于一个事物,要想把它怎么处置,这是意的作用。
即使家国处在危难中,也要学好国文,并且在全国反抗日寇的浪潮中尽一份心力。这也是作者这本书的初衷。
同样出自每个人内心的文章,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同样是一个“秋”字,就会有不同的内容,有的人可能听到这个字,就会想到满地的金黄,而有的人则会想起家里新呼熟的土豆地瓜的香甜气。
这就好像不同人做出的菜肴,因为习惯不同,口味不同,就会做出不同口味的特色。而又好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有自己才晓得自己内心的苦一样。所以即使一样的题目,也会有不同的心境。
在两位主角乐华与大文一起主笔的一篇信件中,他们直抒了对多日不见的小学教授他们的先生甚为想念的感情,却犯了一个转折词上的错误。
在使用转折词时,要注意前后承接的内容是否是在表达同一个含义,否则则会出现前后意义含混不明的感觉,乐华他们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比如,“小明很喜欢吃水果,水果的清香都能让他欲罢不能,但是榴莲的形状很奇怪。”这就让人感觉前后混乱,前后所指含义不同,“但是”这个词就用错了地方。
可以“说小明很喜欢吃水果,水果的清香都能让他欲罢不能,尤其是榴莲”,或者“但是榴莲的味道却很怪异”,前后都是在说味道,这样就更通顺了。
书中有句话说的好“情、意如不经知识的驾驭就成了盲目的东西。”
那么作为一个新媒体人,要想积累更多的知识,让文章更有内涵就要多读书,乐华的父亲枚叔教育乐华和大文说“乱读不但无益,甚至有害……读书非求经济不可!”
那么何为“经济”呢?乐华的父亲枚叔也为他们建立了一套读书的书录,以供他们学习。
就像金字塔一样,我们要有一个底,而文章的基础,词汇和字,就是底,所以第一步要读《辞源》一类的词典。
而第二,培养我们阅读的兴趣,要读中外名著,扩展阅读范围,了解文学著作。
第三,《唐诗三百首》,了解最为出名的三百首诗,其中包括古风、律诗和绝句,以及在关乎于词方面的《白香词谱》。
第四,就是有关于子类与史类的文学,以古代经典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孟子》最为重要,史类则是以《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为主。
这些都是枚叔为作为初中生的乐华和大文备的书录,但往往作为我们刚刚开始写文的新手也是必备的基础技能,大家可以纳为己用。
以上为我阅读文心的部分内容,随着作文学习的慢慢展开,学生们学到了不少知识的同时,社会背景的帷幕也渐渐拉开,动荡的中国还有这样一批热血的孩子在振臂高呼,只有中国人才可以救助中国人!文章中的孩子们又将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呢,他们的作文学习又将怎样继续下去呢,欢迎继续关注我的《文心》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