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哲学家,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做到了真正的三不朽:
按照中国古人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这三不朽就是指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就是成为有道德的人。
立功,就是辅佐君王,对君王有所贡献,对百姓有贡献。
立言,就是指要著书立说。
为何要学王阳明,因为他是智者,精通儒、释、道三教,自创心学,是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优化自己的行为举止,成为有智慧的人,能独立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恢复平静的心态。
初学者要抓住“四句教”,掌握它,你便得到一些智慧,有力量去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重获平静的生活,快乐的活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讨论的是一个先验之心的本然之状态。先验之心,就是指没有和经验世界发生具体的纠葛;我们原本的样子,一张白纸,纯粹的一面。
有善有恶意之动,指进入了经验状态的心,在意志和意念的影响下,产生了种种善恶分辨。我们遇见一些事,有自己的立场,能辨别是非,善心和恶心开始产生。
知善知恶是良知,是已经经过了初步与经验世界交流的心,它产生出了一个反思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可以分辨那些是善,那些是恶。
最后一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上述这些关于善恶的反思性知识需要在行动中得到印证,由此达到善的认识和善的行为的高度合一,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我们的人生犹如一张纯净的白纸,经历风雨的洗礼与各色人的浸染,逐渐蜕变成为一幅斑斓多彩的画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与品德高尚之人相交,我们深受其熏陶,学会欣赏并汲取其美好的一面,用崇高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正义的道路上前行,矢志不渝。而与品行不端之人相处,我们或许会被其负面影响所侵蚀,学会损人利己的伎俩,贪图他人的财富,以满足自己膨胀的私欲,陷入对物质财富无尽渴求的泥潭。
我们无法真正地改变他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要怀揣善心,同时保持必要的锋芒,以防在复杂的人际网中受伤。我们选择与志同道合者为伍,对于不同道路的人则礼貌地告别。在这样的交往中,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激发出耀眼的智慧火花,不仅点亮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也让彼此的灵魂得以升华。我们携手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突破自我,到达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起点,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自我的取悦与实现。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不断深入生命的各个领域,寻找那份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不断地学习、成长,将“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融入骨髓,最终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一种超脱于世俗束缚的境界,一种让心灵得以真正释放与翱翔的终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