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的端午节假期已经余额不足了,还是没地方去充值的那种。
这个端午节,你有没有感谢一下屈原?
提起端午。
然而,端午节这个事儿,最开始还真跟屈原没什么关系。
赛龙舟和你最喜欢的粽子,
原本也和屈原没关系!没关系!
有人眼中,端午节是这样的:
“还有龙舟呢?”
“哦,那就是这个样子。”
端午节的发展历程也是这种模式:
所以,同样是阴历五月初五,有人过得是端午节,有人过得是粽子节。
没毛病呀!
因为,端午节一共有20多个名字,
其中“端五”“重五”“重午”“五月节”比较常用。
但是
其中,当然也是有“解粽节”和“棕包节”的!
接下来,小K要说一下非吃货的端午发展历程!
先秦时,已经有了五月初五的概念,但是南北风俗各异。
各异到什么程度呢?
到了战国,人们把五月初五视为“恶日”。
这一时期,五月初五的名字还不叫端午节,而是叫做“沐兰节”。
【K:沐兰节是什么?就是全国洗澡日!】
秦汉时期
到了秦代以后,国家统一,风俗文化也互相融合。
端午节也就跟着一块融了。
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周处所写的《风士记》首次记载了端午节:“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K:就是语文课本中“除三害”的那个周处】
这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儿:粽子被官方指定为端午节专用食品。
另外,百姓还把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形状,做成长命缕。
长命缕是人民在兵荒马乱时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虽然带了也没啥用。
200多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于是逐渐相沿成俗。
【K:这就是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说的最初来源】
隋唐时期
隋朝历时太短,没啥说的。
“……”
好吧,楼上那货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疏通了水道
大家赛龙舟可以更爽、更通畅了!
极大改观了之前一赛龙舟就便秘的现象。
娱乐化的唐朝,把每个节日玩出了新高度。
【K:唐朝时,寒食节的主要设定是扫墓。】
宋代
宋代开始出现端午贴天师符的风俗。
当然,赛龙舟也没有落下。
同时,辽国和金国也开始学习汉族的端午风俗,发展出了射柳(射柳条)和击鞠(打马球)的活动。
明清时期
基本上吸收了之前的风俗,但是规模越来越大!
至此,端午节基本上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样子!
直到2007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为了国家法定假日,
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1天假期!
近些年,关于“屈原是否存在”的争议甚嚣尘上,但是屈原就算不存在又有啥关系呢?
端午节和屈原已经成为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更何况!还有三天假期的福利!
“你介个骗子,明明只有1天!”
“啊!剩下两天呢?”
“剩下两天?那是我们拿周末换回来的!”
祝所有人端午节快乐!
祝所有人端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