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去年读过一遍《月亮与六便士》,大抵是当初对这等名作抱有一些敬畏,读完也没有立刻写读后感。囫囵吞枣地读完,也觉得自己的体会还是浮于表面,搔不到痒处。
近期,我又重新精读了《月亮与六便士》,我以一种置身书内的角度,终于在二刷此书之后得窥一些精髓。
(一)他是疯子,更是天才
有很多人都说看过《月亮与六便士》,心里好似压了一块大石头般沉重,因为思特里克兰德断绝人性般的无情无义,会让每一位三观正常的读者感到窒息。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一切所寻找的,我认为不止是理想,还有他最渴望的灵魂。
从他妻子那里得知他跟着一个女人逃到了巴黎,那时“我”对思特利克兰德是一种“近乎厌恶”的感觉,加上之后他对懦善的施特略夫的伤害,“我”对思特里克兰德不遗余力的鄙视和痛恨。但到了后来,“我”在从直接或间接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他的超人之处,艺术的成就也令“我”佩服,甚至有些震撼。
这个视伦理纲常为无物、藐视世间道德价值的男人,可以说是一个疯子,他抛妻弃子、鸠占鹊巢,伤害了一直倾力帮助自己的朋友,他不惮于接受最恶毒的评价,他也确实该骂。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他无疑又是一个天才,40岁才开始画画,没有任何基础,没有人去教他,当然他也并不打算去跟任何人去学习。在巴黎一度生活窘迫到快要死去,他还是在追求他心目中的“艺术之美”,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思特里克兰德的确是一位足以载入史册的艺术家。
疯子和天才仅有一线之隔,艺术家也大多特立独行、行为怪异,让人们无法理解。大凡成就卓越的艺术家都或多或少患有精神疾病,如画家梵高、音乐家舒曼等。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也曾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
总之,天才异于常人,他们过着疯狂的日子,创作出疯狂的作品。但这是不可选择的,就像思特里克兰德感受到了召唤就抛开了现世安稳,不回头地走向那个颠沛流离的艺术道路。
几乎所有的人在看完小说后,会破口大骂思特里克兰德的无耻和冷漠,会对施特略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看过骂过之后,这样的人其实应该被尊重、理解的。他确实可恨、可恶,好似他的眼里只有自己,冷漠自私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他们又很无辜,因为他们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们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思特里克兰德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如果说他们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们比别人更服从宿命。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思特里克兰德却拒绝成为大众。在他的心里,艺术之美高于一切,在追逐美的路上,他自己就是神,其他人都是蝼蚁,满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天才或常人,他们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各得其所。思特里克兰德不过是做出了超脱常人的选择而已。
(二)尘世如藩篱,我独循灵魂
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抛下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年龄,是40岁,是该追名逐利油腻度日的40岁,而不是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20岁。
世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恨不得诸多光环加身,而正是这些东西,成为了自我绑架,将他们困在尘世的藩篱里挣脱不得。
但思特里克兰德为自己做的是一道减法,他甩掉了一个个的身份:证券经纪人、丈夫、父亲,甩掉了优渥的生活,如同褪去一层层的枷锁,直到最后赤身裸体般踏入了他的内心召唤——绘画。思特里克兰德从一个白开水式的寡淡无味的人,到一个受尽千夫所指的败类,再到奇迹般崛起的天才画家,他毅然决然地跳脱出了凡俗的桎梏,走向了他钟情的艺术世界。
那一年他抛妻弃子,流落巴黎街头,住着最破旧的旅馆,几近身无分文,甚至生了一场大病,如果不是朋友惦记着他,早已不知不觉死去了,然而就只是因为“我感受了召唤”,就可以放下本来不错的生活还有健康可爱的孩子。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这是灵魂蜕变的力量。
与他相似的还有末尾出现的库特拉斯医生,面对即将到达的事业高峰,他却毅然决然地去到小岛上当个医生,很不多人不理解,更多的人说他的了精神病。他没病也没疯,他只是跟着心走,追逐梦想。这里的梦想不是别人说的梦想,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们都是跳出了尘世藩篱的人,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们才知道吧。
(三)月亮与六便士,不仅仅是理想与现实
六便士是英国当时价值最低的银币,月亮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事物,二者之差恍若云泥。六便士代表了卑微的物欲,而月亮则是代表了崇高的理想。
书名《月亮与六便士》,其中的月亮就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绘画,六便士就是他所抛弃的富足生活。
这是很多人看过之后的理解,包括我自己,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也是浅层次的理解,我也是在二次精读的时候才发现,毛姆的深意远不止于此。
书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应该就是来自荷兰的蹩脚画家施特略夫拱手让妻那一节。施特略夫把时刻嘲讽他、初入绘画领域的思特里克兰德奉若神明,经常接济他,甚至在他病重欲死的时候不顾妻子的反对硬是接到家里。最后思特里克兰德把施特略夫赶出了家,还勾搭到其妻子。施特略夫只好出走,潦倒了三个月,却传来妻子自杀的消息,而思特里克兰德一如既往的冷漠,只留下妻子的裸体画。
虽然生性怯懦,但这幅画还是激起了施特略夫的怒火,他想毁了这幅画。但是当看到这幅画的艺术高度后,这位蹩脚画家还是忍着难过留下了,旋即黯然回到荷兰老家。
这段故事是最令人忍不住痛骂出声的情节,也是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个情节。因为这段情节毛姆用了大篇幅去写,结果只是强化思特里克兰德那个毫无人性的形象吗?
很显然不止。
在蹩脚画家妻子自杀后,思特里克兰德让“我”看了他很多作品,“我”能感受到他的挣扎。然后便是数年的杳无音信,后来他出了名,“我”才知道他死在了塔希提岛上。
这是全书的一个大转折,在此之前思特里克兰德虽然得到了施特略夫的高度赞誉,但其他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不高,但是在几年后他就在艺术界大放异彩,所以“我”怀着好奇去了他所隐居的塔希提岛。
这也就是更加深层次的“月亮”——毛姆为艺术所创立的理想国。
塔希提岛是在书中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场景一样,热带丛林、棕榈树、土著人、古老风俗等等等等,但唯独没有现代的气息,没有社会规则,思特里克兰德可以在这里毫无顾忌的作画,流连于棕榈树间,他所追求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有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一个地方,会油然而生栖身此地的感觉,于是就在这从未领略的景色里、从未熟谙的人群里生活下来,并寻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于是就在这无关道德、无需价值的蛮荒桃源里,他努力作画,他出名了,成为了一画难求的大师,但他死于麻风病之后,按照遗嘱一切都被付之一炬。
我相信这是毛姆对于真正自由的思考——世界上还有没有像塔希提岛之于思特里克兰德的理想国?
直到最后毛姆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者说毛姆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完全的理想国只是短暂的、易碎的,由此可见毛姆是一位反柏拉图主义者。那句“思特里克兰德好像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就是最好的佐证。
(四)最后
当一个人为了艺术抛弃一切的时候,他已经不是人了,人类的躯壳只是为了维系那支画笔罢了,换言之,他已经成为了常人眼里的怪物,自己眼里的神。
所以不必再多苛责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了。他从毛姆笔下生来就是要为艺术奋斗的,他不是道德上的好人,也不是大众心中的好人,但他的确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为了艺术的美。
哪怕明知是厄运,他也要奋不顾身去追寻,疾步如飞,终于在生命的终点同时获得了厄运与美。
我不敢说我完全读懂了这本书,但是谁都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权利,不论是选择“六便士”还是选择“月亮”,都没有什么不对。
活成怎样都不重要,但是千万不要在走到尽头的时候,才追悔当初不该如此选择。唯有真正实现了理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无所惧,更无所畏,这无关宗教,却是内心最真实的信仰。
没必要去学思特里克兰德,我们只要成为遵循内心选择的信徒就好,不负韶光,不负世间来过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