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边天地,可以尽情呼吸,尽情释放思绪。
常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身影(灵魂)在庄子的世界里徘徊,寻找闪光的宝藏。
内在的修养、神与气,不受外界影响,淡然自适。记下。
村上春树曾说,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是长跑者的思维方式。也喜欢这种逆向的思维模式,不想去做的事情,越要耐着性子去做,当然,是认为好的事情,慢慢也就有了成就感。越是幽径,越有可探之物。如想获得从未见识的事情,就须做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有因就有果,也可用于此说。
今生所有的遇见,皆因前世因,才有这世果,想想所有的神奇,应是有前因的。
一首很温暖的歌,一直循环听。什么都不做,静下来时,常放飞思绪,一幕一幕,丰富着生命。
最好的人,像天空一样胸怀宽广,像孩子一样纯真善良,像夕阳一样温暖祥和。曾感慨是否存在这样的模样,未曾知真有具体的遇见。
在音乐上,情感的表达最直接的还是母语歌曲,尽管常听舒缓的轻音乐,但有时情绪的表达唯有用歌声方能抒发。
觉得所有乐器中,弹古筝与打架子鼓是最能酣畅淋漓的乐器。当然只对自己而言。
听吉他与钢琴曲可以不经心,随意听,而听古筝曲时,却丝丝留扣,声声拨动心弦。故而,写文章时是听不了古筝曲的,心被古筝弹奏,古筝音极为深刻,似音丝镌刻。
逆弹古筝的声响更大更有力量,就像人的思想言行。顺着弹清脆优美,也像极人温和的性格。两极都浑一在同一事物中,这也是地球的写照。所想无边无际的宇宙,是否也存在两极呢?可想,人,也是一个小宇宙。
古人云,寻幽探胜。喜欢往人不多处寻风景、听音乐,清静自在。高处不胜寒,但风景胜(甚)佳。专辟奚径较有意思。
喜欢看古曲音乐下的评论,虽有时才几人,可这几人是千万之众中特别的几人。当然,清静的灵魂也从不评论,只是默默欣赏。
看宫崎峻的《侧耳倾听》,喜欢里面的两小无猜,纯情互进的情节,特别是最后观日出的那段。看着会很羡慕,所想的浪漫都只能在完美的构想中,想必作者大多如此。
喜欢的动漫故事会想着一直看下去,续集再续集,故事里,只要主人公一直,这一故事就永远不会谢幕。
人们的人生也如此,只有到这一世生命的终章才算这一世的谢幕。
散步湖边,凝望无尽的天际与缓流不息的湖水,不由感慨,一年又一年,只要生命还在,只有到此生生命的最后一幕才算今生谢幕,尔后,千年万年的循环这一生命。
二年已成习惯,如能有二十年,就可算永远的习惯,已深种,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而永远可谓很长了…种子会一直循环下去。
唐代李商隐这首《锦瑟》于自己很有渊源,从上学时遇到几次都不由这样想,第六感。摘录做纪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信人有前世,不然,天生的性情和涵养从何而来?
远古至今,万灵皆如此,因缘而生,因缘而聚。
所看到一段文字,会心地笑了:
遇到一次或是多次大大小小的考验,不过结果都是有惊无险,如同被逼跳崖之后发现底下竟是温泉。
这正是前一段时日的写照,文字的神奇之处在于,过后常总结予你看,逗你笑且深思。有多少次遇迷茫、困境时,文字常会提醒告知,该如何思量。与文字相处久了,它也成了神奇。
在认真想着如何回答问题,不觉离火炉太近,微烫而迸发灵感,这一问题的答案也就有了此说:
人们都在随时潮往前走,而我正一步步做回小孩,做回本真的自己。喜欢孩童纯真美好的世界,这是自己的本真。
相似的灵魂,模样也是相似的。
无论怎样,我都一直在,以报知遇之恩。闯进生命的深刻,怎舍得放下?
很温暖的歌声,仍不断循环在耳旁。
似乎每一首歌里都有众生的影子,希望每一首歌或每一个故事都有美好的结局。
文字写出,当给予美好的感受,给予心灵的抚慰、温暖,还有力量。
记录一段文字: 心灵的交流是宇宙所有生命通用的语言,它可以超越种族、超越时空进行交流。人可以与昆虫、植物、动物、不同语种的人、神灵、古人、未来的人进行心灵交流,所以,心灵的交流很神奇。不仅可以直接面对面进行心灵的交流,还可以间接遥远地进行心灵的交流,心有灵犀通宇宙,亿万光年瞬间达。
人与大自然可用心灵交流,只要人以善良友好的态度对待日月山河,大地草木,大自然就会给人以完美的回应。
外星人与地球人的沟通也可通过心灵交流。人与人可远距离用心灵交流,只要双方在同一时间想念对方,那么,就可以进行交流,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情感。
如果人类的世界能像心灵的世界一样畅通无阻,没有那么多架构,该多好。
- 时光回溯 -
2016年十月
这个十月的回溯仍有些许篇章。写完十月的回溯,以后的时光回溯会另外成篇,是两年前未曾出稿的读书笔记和部分心路历程,今年以《时光回溯》化为铅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虽殆而乐之。为学日益,和光同尘。
被褐怀玉,虽简朴,虽不被理解,内心却明净清雅。不为物役,不为境困,回复自然的状态,让生命达到一种洒脱自在的境界。
儒家重视德行的修养,追求真诚到行善。
道家重视智慧的觉悟,先觉悟什么是善,一旦觉悟,言行自然向善。
《庄子·天地》言,好的治理天下的方法是放任民心,使他们成就教化,消除不好的念头,促成他们自得的志趣,就像本性要这么做。(是否可行?在民风淳朴的地方也许可行)
备注:此篇写于一九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