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朋友圈都在转《第一批90后都已经出家了》这篇文章,虽然名字有点俗,不过确实还比较有趣,也能引起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小伙伴的共鸣。很多朋友转发是自嘲,也是当段子来看,但其实这后面反应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进入低欲望社会的先兆。
低欲望社会是由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同名著作中提出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年轻人的物质欲和成功欲极低,诸如购房买车之类的消费欲极低,不愿背负风险;伴有少子化、老龄化、人口负增长等其他社会现象。
他推测日本形成低欲望社会的原因很可能是,日本现在的青壮年在幼年时期经历过经济上的大萧条,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的崩塌,见识过巨额财富一夜倾没,以及父辈要为远远不值那么多贷款的房产付出一生辛劳的工作来还贷。所以日本青年一代对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带有不确定性甚至悲观的预期,这种悲观预期导致了低欲望社会的形成。
如果这样简单对比来看,中国并不具备进入低欲望社会的条件。首先,我们未曾达到过日本在大萧条之前曾经有过的经济水平,比如人均gdp超越美国;其次,中国也未经历过日本那样的大萧条,以及经济增长停滞的“失去的二十年”;最后,中国年轻人也未像日本那样出现普遍性的对个人和国家持有悲观预期。
所以在客观条件并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存在低欲望社会吗?如果存在,中国形成低欲望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是存在或者必将要存在的,年轻人对佛系话题产生的共鸣和反响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畸形的存在,如果你把她比作一个交通工具。那么“中国”这个交通工具上,有战国时期马车的轮子,有秦汉时期要求的轴距,有上世纪6、70年代汽车的外形,也有第四代战斗机的翅膀,还有宇宙飞船的发动机。
所以,我们这个社会现存的矛盾是非常多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级所面临的矛盾截然不同。我认为,在一线城市和高度发展的二线城市,年轻人可能首先进入低欲望社会。
那么中国既然存在低欲望社会,而且和日本的客观条件又不同,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些地区,这些人进入低欲望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在客观上,我们要意识到,时代不同了,物质欲和成功欲的定义已经完全不同了。
低欲望社会最重要的定义就是青年人的物质欲和成功欲极低。这当然是对比之前经济大发展时期的青年人,也就是现在青年人的父辈来说的。
可是,那时候的物质欲和成功欲是什么样的?由于物质从匮乏逐渐变得丰富,那么别人家吃菜我们家吃肉,别人家孩子吃米糊我们家孩子喝牛奶,别人家住平房我们家住楼房,别人家出门坐公交车我们家买了一辆桑塔纳,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物质欲和成功欲了。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物质欲和成功欲呢?我要从开帕萨特变成开兰博基尼,要从住80平的板楼变成住北京二环里800平的四合院,要从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变成一家上市公司ceo,要从苦哈哈请年假计较机酒折扣的穷屌丝变成开私人飞机环游世界还带着自己家猫狗作伴的大土豪。
换句话说,我们的成功从中国土味儿的成功,变成了和国际接轨的成功。
当所有人住不起楼房没有私家车,你能住楼房能开私家车就是成功的时候。你想想,这个世界上,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有多少人不知道住了多少年楼房甚至别墅,换了多少辆私家车了。
但是当开兰博基尼、劳斯莱斯才算成功的时候,你想想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在开兰博基尼和劳斯莱斯?
客观上比较,成功的定义不同了,难度也不同了。
而且同样努力带来的成就感也不同了。
在父辈那个年代,物质相对匮乏,你的父辈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然后你们家从一个月吃一顿肉,变成天天都可以吃肉了。这叫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这个时代,你付出和你父辈相同的努力,你可能从吃普通的牛羊肉变成吃内蒙或者新西兰进口的牛羊肉了。这叫生活稍微精致了一些。
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生活稍微精致了些,是相同的努力,可却不是相同的成就感。
所以第一点,在客观上,时代不同了,物质和成功的意义不同了,难度也就不同了,导致相同的付出和努力带来的结果不同了,成就感也不同了。你不能简单的说,是这代年轻人不行了。
其次呢,社会形态也变了,不管你承不承认中国的阶层固化。但是现在的中国总要比20年前更加阶层固化这总是不争的事实,历史规律嘛,治世总是比乱世更容易阶层固化。
20年前的无产阶级,靠着单位福利分房,或者个人工资和贷款,在北京市里慢慢地置办了房产,不说多了,就两套,一套给自己另一套预备着给儿子结婚,20年后你发现,自己的资产加起来2000多万了,这也能勉强算得上中产阶级了吧?这是过去20年很多北京人很正常的发展路径,一点也不夸张,如果算上拆迁带来的影响,很多人可能拥有3-5套的房产,算了算不用上班,每个月收租子有一万多块了,如果没有野心的话,这基本完成了低等程度的财富自由了。
换到现在的年轻人,有没有简单的诸如“慢慢攒钱借钱买两套房就成为了中产阶级”这样按部就班的操作,让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在20年后达到2000万资产呢?
注意是按部就班的操作。因为在过去20年中父辈们购置两套房产这基本上是刚需,不需要特别的投资技术和发展眼光,就把买房的原因简化到需要就买这一条,他们还是会在20年后到达2000万资产。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靠按部就班的操作,还可能完成这样的成就嘛?我个人表示怀疑。
当然在此处我们也排除少数90后精英,那些创业的大咖以及在金融行业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突破2000万资产只不过是轻轻松松的小事情。当然他们很多也不是从无产阶级开始的,多数精英的父母也是精英。我们只比普通青年人,中位数青年人。
所以第二点,当我们把不同时代的物质和成功下一个相同的定义,比如20年一对夫妻全部资产达到2000万。那么其实我们这代年轻人会比父母困难得多,按部就班的生活看来是没办法达到这个资产目标。
那年轻人在未来20年中如何做才可以达到2000万资产呢?
为此本学渣使用excel做了一个详细计算。我们假设,一对儿夫妻,硕士毕业都找到一份税后15万的工作,税后15万对硕士毕业生这就算不错了,大家不要挑三拣四。然后假设这对夫妇的收入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实际上收入一般是跳跃性的增长,为了简化我就按每年8%增长了,再假设他们的租房吃穿用度旅游医疗等费用,会花掉一个人的收入,毕竟收入越高消费也会随之上升,所以一直消费掉一个人的收入也差不多,况且两个人都能一直保持同样收入和增长水平也比较难,毕竟中国一般女孩会找比自己经济能力强的男生,这样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再假设人的天赋和机遇是有限的,所以收入也有一个瓶颈,就算50万税后封顶吧,阶梯型的税收我们也先忽略。
这样算下来,这对夫妻要把每年的储蓄定投到一个年化收益12.88%的理财产品,或购买一个年增值12.88%的资产上才有可能在20年后积累2000万资产。
年化12.88%并不难,但是连续20年保持每年都12.88%就绝非易事了。我的小伙伴统计了存续期超过10年的所有公募基金的表现一共327只(因为还木有基金超过20年),发现有96只公募基金在超过10年的存续期中年化收益超过了12.88%,看上去选对的概率在三分之一左右,还是很大的。但是其中忽略了因为业绩不好或者其他问题中断存续的基金数量,所以实际概率可能远没有这么高。
还有第三点,从主观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比以往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因为从小在一二线长大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父辈幼年时期的窘迫生活,无法体会那种对物质的迫切需求。相反他们在物质有了基础和保障之后,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试问,现在的年轻人能接受每天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回家看会电视剧,哄哄孩子睡觉了。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下的钱用来买房还贷嘛?
大概很难,年轻人需要面包也要承担责任,但是他们比父辈更需要诗和远方,如果说上一代人都做着一个小康的梦,那么这一代人都做着一个自由的梦。是财富自由也是精神自由。
当这种财富和精神的终极自由想得而不可得的时候,他们可以向后退一步进入佛系状态或者说低欲望状态,以此来模拟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状态,这样的状态可以让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可以让他们过得好受一点。
当然,中国还有很多从别的地方来到一线和高度发展的二线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们有如同我们父辈般值得赞颂的物质欲和成功欲,还有同时代的精英,他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方向和该走的路,这些人共同组成了我们这代人的中流砥柱,带领中国继续有活力和动力地发展下去。
只是很多同龄人,处在这种看似安宁其实困顿的佛系状态,我希望自己的思考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帮助。下一篇文章可能脱离社会的视角,只从个体谈谈如何解决佛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