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艾,一个在古代夏朝崭露头角的非凡女性英雄,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她的故事一直充满传奇和神秘的色彩,她的智慧和勇气更令人赞叹。
故事的开端,要回溯到公元前约2000年的夏王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朝代之一。
在遥远的公元前约2000年,夏王朝如同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华夏大地的历史篇章。
大禹,因治水而声名显赫,舜便将王位禅让给了大禹。
大禹晚年本来按照禅让制要传位给皋陶。可惜皋陶早亡, 大禹就决定传位于皋陶的儿子伯益。
伯益曾跟随大禹治水,功劳卓著。
然而,大禹的禅让计划并未能如愿传承,他的儿子启,以一己之力,打破了“贤者居之”的传统,提出“父传子、家天下”的口号,直接继承了大禹的位子,建立了夏朝,将王位牢牢掌握在手中。
夏朝本来是由十二支姒姓部落作为核心成员组成的,并对周边一些部落实施统治,其中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是夏后氏,也就是禹所在的这一部落,但启继位之后将姓氏改为夏姓,又因为夏朝君主叫做后,所以启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夏后启。
启在位16 年。
启在位初期,励精图治,但年龄的增长,夏启逐渐沉迷于歌舞和美酒,疏于朝政。夏启的政治怠慢逐渐引发国内不满。
晚年的时候,5 个儿子为争权位打得不可开交,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史称“武观之乱”。这场内乱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夏朝,也预示着王朝的未来将充满变数。
启死后,长子太康继位,将都城由阳翟(今河南省禹州)迁往斟鄩(今洛阳偃师二里头) 。
初时,太康还保持着对政事的关注,勤于政事,但迁都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他也步入了父亲的后尘,在执政他忘记了祖父大禹的训诫, 也开始奢靡享乐,而且变本加厉,沉迷于酒肉美色之中,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
正直的大臣们向他进谏, 劝他以百姓为重,勤于国事,可太康置若罔闻。看到君主这个样子,再加上之前他们兄弟为了夺权造成的内乱,众臣对太康很是失望,民心渐失。
有一次,太康带着家人和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竟然长达3个多月不归,国事荒废,百姓怨声载道。
这个时候,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后羿看到了机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后羿与后羿射日的神话人物无关,
“有穷氏”古称“东夷”,是夏朝时期山东半岛的一个擅长射箭的部落。这里的历史人物后羿,也善射,又称“夷羿”,生于今山东济宁,是东夷有穷氏部落的首领(酋长)。
后羿带领部落来到夏朝的属地生活,在蛰伏良久之后,对太康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并且一直在寻找机会取而代之。
后羿看到太康带着大批人马浩浩荡荡去游猎,认为袭击夏王朝的时机已到,随即带兵攻破夏都斟鄩。
范晔在《后汉书》中也记述了这件事:“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
太康兴高采烈地结束长达数月的狩猎之旅后,才发现自己国家已经陷入了东夷族首领后羿的掌控之中,这就是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
后羿占领夏都、废黜太康之后,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
仲康名义上在位30 年, 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他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这便是“后羿代夏”。
后羿趁势广罗党羽,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
仲康死后,后羿扶持仲康之子相继继位,两年后,他认为时机成熟,果断将相罢黜并将他放逐。
后羿终于正式成为夏朝的君王,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后羿夺取大夏政权后,自恃强悍,荒淫自纵,“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也和启、太康一样,沉迷于打猎。他远离武罗等贤臣名将,亲近奸佞小人寒浞。
寒浞是个品行不端诡计多端的人,他以花言巧语逐渐赢得了后羿的信任,成为后羿的义子。并千万百计让后羿沉迷享乐,他逐步掌握国家军政大权,起了谋反之心。
有一次,后羿在酒后回家,目睹了寒浞与自己宠爱的妃子通奸情景,盛怒之下就准备拔剑杀掉寒浞,寒浞仓皇失措之下进行反击,结果将后羿给反杀了,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
寒浞的统治同样残暴而腐朽,他肆意欺凌百姓,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前2002 年,寒浞先是派两个儿子浇和殪灭掉了斟灌氏和斟寻氏,除去了相的左膀右臂。紧接着兵分三路攻破夏都帝丘。夏王相虽然率城中军民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宫室内外血流成河,包括相在内的都城百姓及夏王的族人都被杀死。自此,夏朝的统治区域全部控制在寒浞手里。
胜利的寒浞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他万难想到,夏王的子孙并没有被他斩尽杀绝,若干年后,相的儿子少康卷土重来,收回了夏朝。
原来,在寒浞攻破夏都时,相的妻子后缗已身怀六甲,她强忍失去丈夫的悲痛, 不顾作为王后的尊严,从城墙下面的水沟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市南)部落,于公元前2001 年生下了儿子少康(又叫“杜康”)。
在夏朝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少康,这位背负着复国重任的王子,在母亲的教导下逐渐长大。
少康在外祖父家长大,从小就聪明异常,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报仇雪耻,复兴大夏。
少康将母亲的话铭记于心,发誓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牧正,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作战本领。
还要时刻提防寒浞来杀害他。但还是不慎暴露了身份,得知消息的寒浞吃惊不小,立刻派儿子寒浇追杀少康。
寒浇是寒浞的长子,生得豹头、狼眼、虎背、熊腰。且“多力,能陆荡舟”。寒浞另外一个儿子寒豷,也体壮如牛。他们是寒浞原配夫人姜蠡所生,都天生神力,勇猛善战,两人十几岁时就开始领兵厮杀。后来因战功被寒浞双双封赏:寒浇获封过王,镇守过邑(今山东莱州市西北);寒豷获封弋王,镇守弋邑(今河南太康与杞县之间)。
被寒浇追杀的少康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县西南)做了庖正(掌管饮食之官)。有虞君主虞思见少康年轻有为,就将二女儿嫁给他,赏他良田十顷,士兵五百名(出自《左传·哀公元年》),安置在今河南夏邑县。
少康总算有了落脚之地。他鞠躬尽瘁,时时俯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 并向子民宣传祖先大禹的功德,争取民众支持。
此时的少康将复国大计提上日程。他开始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军队;还四处招揽贤才,各方势力齐来归顺。他还与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联系,收抚斟灌氏、斟寻氏被伐灭时逃散的族人,壮大了声威和武装力量,一支“复国”大军逐渐组建起来。
然而,少康深知,现在的力量还不足与寒浞抗衡。仅凭一小片土地和500名奴隶要想复仇绝非易事,少康思来想去,想到了使用“间谍”,由此女艾登场。
女艾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女艾的生卒年月不详。她应该是少康手下的一名女将领(又说为仆人),因为夏商时期女性可以领兵作战。
接受少康的卧底任务后,女艾乔装打扮,来到寒浇的封地过邑。她用尽办法打探消息,源源不断地向少康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女艾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混到了寒浞的儿子浇身边,骗得了他的信任,并搜集到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军事情报,为少康一举消灭了浇、夺回了王位立下汗马功劳。
女艾的故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仅仅五个字 :“使女艾谍浇”。
另有一种说法,说是女艾曾经装扮成一个仆人,借着缝补衣服的机会,与寒浇同住一个房间,窃取了寒浇更多的机密。后又作为少康的内应,帮助少康成功杀死寒浇。这种说法出自屈原的《楚辞·天问》,原句是这样的:“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其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浇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寻何道取之”。其中的一句“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便是对女艾做间谍时的情景描写。也就是说, “女歧”就是“女艾”。少康根据女艾的情报,用行刺或袭击的方法除掉了浇。或者很可能就是女艾夜间行刺了浇,但这种说法很难得到佐证。
关于少康使用女谍,也在清朝人朱逢甲的《间书》中有所体现:“用间始于夏之少康,使女艾间浇 。”不管怎样,少康的复国斗争,除正常的军事手段外,诡诈的秘密战术也可圈可点,女艾的功绩更是不可被抹杀。
与此同时,少康还派遣自己的儿子季杼潜伏在寒浞的第二个儿子寒豷身边,以削弱敌方力量。季杼在内部起到了关键作用,深入敌人的内部,破坏了他们的军事和政治体系。同时,女艾在外部搜集情报,确保少康的军队有足够的信息来打破敌人的防线
这两位间谍,女艾和季杼,密切合作,形成了少康策划复国的精密网络。女艾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她能够深入敌营,获取敌人的动向和弱点,还体现在她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和战术,为少康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支持。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女艾与少康共同策划了一场复国的行动,而这一行动将彻底改变夏朝的命运。
公元前1965 年,根据女艾的情报,少康认为全面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便率领复国大军攻占了寒浇的封地过邑,杀死寒浇。
公元前1963 年,少康命长子杼领兵攻打弋邑,寒豷的军队也被击败,寒豷还被剁成肉酱。《左传·襄公四年》描述此事并评论道:“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公元前1962 年,少康率大军一鼓作气, 乘胜先后攻克了寒浞的两大封国,收复中原大部分地区,剩下的便是寒浞的都城斟寻了。此时寒浞年近八十,早已无力征战,躲在深宫里不敢应战。而其部下见夏军势如破竹,感到大势已去,便落井下石,突然反叛,杀进宫中捉住寒浞。寒浞自杀不成,被凌迟处死。
复国的成功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夏朝的统治权被夺回,国号改回“夏”, 少康恢复了中断四十余年的大夏,建都纶邑(今商丘夏邑县),史称“少康中兴”。
这一复国的胜利不仅归功于少康的坚韧意志和领导才能,还得益于女艾和季杼作为间谍的出色表现。
不过,少康的复国故事,史书着墨很多,而对于女艾的功绩,却鲜有提及。
女艾以其勇敢和智慧,成为复国的关键支持者,她的忠诚和聪明才智为夏朝的复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说,在成功复国后,夏朝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少康努力重建国家,恢复秩序。女艾继续在少康的朝廷中发挥重要作用,她的聪明和军事才能使她成为夏朝的一位重要决策者。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为夏朝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历史上少数几位以女性身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之一。
女艾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是女性力量和智慧的生动展示,更是夏朝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夏朝的复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