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中国推崇中庸,很多古典书籍中都有佐证,不仅如此历史上很多大V也给中庸思想做过背书。不过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中庸思想变得越来越没有市场尤其是在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当中,有的甚至把中庸与“愚腐的裹脚布”划了等号。确实很多人容易将中庸与“和稀泥”,“不作为”,“消极应对”,“陈旧愚腐”等同起来。其实,这些认知是错误。
中庸是一种方法
误解源于偏见和无知。很人对中庸的偏见之一就认定了中庸自带了动机属性——一种因为惧怕责任或损失所以通过回避或消极应对的方式的自私行为。这种偏见根源就是给客观的方法贴上了主观的标签。古往今来的确有人以中庸为幌子来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过这并非“中庸”有问题,而是使用“中庸”的人出了问题。中庸只是个方法而已,本身是没有善恶对错之分的。这跟“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刀没有错,错的是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好了,既然中庸是一种方法,那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
方法论
人类有很强的二元化思维倾向(一种认为事物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思维方式)。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二元化思维是物种得以幸存的高效策略。不过与此同时二元化思维也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单维度的判断取舍会导致资源的极度浪费。举个例子,几十年前我们以是否热爱毛爷爷为标准区分出了:革命同志和反革命分子。从单维度取舍的结果就是与革命同志一起消灭反革命份子。这种粗暴的二元化思维方便了认知但却拒绝了其他维度的所有可能性,这其是资源浪费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个严重的认知Bug经过先贤们大量的实践和思考终于找到了它的解决办法:这就是中庸。
中庸由两个核心原理构成,就像一双筷子必须由两根筷子组成一样。这两个核心同样也缺一不可。它们别是:
1)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
2)让资源最高效的配置
首先,用“任何事物有利有弊”这种普世真理替换掉有严重Bug的二元化思维,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可能性。
其次,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从“对错题”的泥潭中抽离出来做“多选题”了。
最后,“多选题”会促使你更深入的思考,通过不断优化选择,最终你会发现多选题有个标准答案“让资源最高效配置”。
所谓的中庸无非就是一种以科学的方式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方法而已。中庸并非世界观而是一种彻底的方法论。
中庸的副产品
随着科学配置资源能力的增强,会产生一个额外的福利:创造性。达利欧在他的《原则》一书中举了多个例子都指向了一点:将很多原以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矛盾,通过深度的分析思考后创造性的找到了最优解。这种例子其实数不胜数:黑+白=灰,火+水=水蒸气,善良+邪恶=理性。
摒弃掉僵化的二元思维并随着链接的能力不断的增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去调和。而且越难以调和的事物最终所产生的威力和影响也就越大。
负和博弈不是宇宙的真相,零和博弈才是
“和谐主义社会”是怎么来的,了解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