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出分数,高考状元们走到聚光灯下展现他们“努力+天分”的故事的时候了。然而今年有一位状元对于高考成功的理解,比大多数人都更接近事实真相:
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被问到“是否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出: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他,从小就在比常人优越的环境下,受到更好的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再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他觉得高考成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位状元在如此年龄就能看到阶级之间的鸿沟,他领先于其他人的优势真的不是一星半点。
然而我今天想要讨论的,并不是中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教育领先于贫困的阶层的。
我假设看这篇文章的大部分人都脱离了贫困。大家身在中产阶级,寄希望于教育给予我们机会去冲进上层社会,是否也像农村的孩子想加入中产阶级一样困难呢?
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大部分高考状元在走出高中的那一刻,就已经走完了人生的巅峰。
我们期待他们将来去成为“行业状元”,“人生状元”,基本不可能。
残酷的现实
据江南时报报道,2012年,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公布调查报告称,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调查发现,高考状元在学术和传统行业都成就较高,但经商、从政非他们所长,职业发展不突出,至今无人登上胡润、福布斯、新财富和《财富》等富豪榜和世界500强。
有人可能要诟病中国教育了,那再看看国外:美国百万富翁高中时的GPA,平均只有2.9(满分4),也就是中等生的水平。
所以“好学生没有大出息”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改变世界的,通常都不是优等生。
这真的是教育的失败吗?我们没有办法指望教育来改变人的命运,让下一代跻身金字塔顶端吗?
首先这么想的人,对教育的理解就错了。教育从来就不是用来改变人的命运的,它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被统治阶级发明出来的工具。
古代封建制的科举就不用说了,那是为了统一思想,统一管理。我们看看“给人创造希望”的近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起源于17世纪工业化初期,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够整齐划一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力。而美国的常青藤联盟,最初是为了让周围贵族子弟聚在一起社交的而创办的。后来铁路大力发展,其他穷地方的人也能来贵族的地盘上学了,他们就发明了“素质教育“,用德智体来筛选出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
试想,以素质教育来筛选学生,一个经济条件普普通通的学生,怎么拼得过那些可以不计成本去学音乐、艺术、体育,去非洲待一个月做志愿者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有钱人子弟?
无论国内外,穷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比例都在下降。而富人的子弟,竞争的擂台根本就不在学校里规定的学习上。学校只是提供阶层聚集的场所。
出身贵贱我们听天由命,那普通人通过争夺最优秀的教育名额去冲破阶层的壁垒,可能吗?
进入高校的优等生,通过自律、勤奋、遵守规则,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标准动作,在层层选拔后成为了社会上的人才,变成了现有体制的忠实维护者,成为了统治阶级的高级打工仔。
优等生中后来成就最高的,都是学术界的院士,企业内的高管。而他们的上面,是真正掌握资源和下层人命运的世袭富豪。
也有少数例外,就是那些不满现状、不接受他人安排的,改变世界的极端牛人。
但是现代教育还是在遵循工业时代的知识系统,它的供给早已跟不上新一轮的科技爆炸的时代需求。未来教育一定是学生自我探索,而不是等着学校布置任务去完成。
如今的家长把大量的资金豪赌在孩子们的教育上,去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让他们学着和一百年前一样的知识和技能,恐怕这种低级军备竞赛式的教育投资最后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通过教育去改变阶层,在大概率上都是行不通的。
既然教育是维持稳定的工具,那些非富二代的草根是如何逆袭成功的?
成功的真相
草根的成功,是特殊的基因+特殊的环境。
—— 特殊的基因,是指这些人生来就比别人更有热情,不循规蹈矩,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一定不会是德智体各方面都发展均衡的优等生。
这种人永远觉得周围的世界不够好,永远想自己来创造合适自己的东西。而学校这种不太能包容极端的地方,是不会让这些极端分子出人头地的。
—— 特殊的环境,就是指时代的大潮流。所谓“时势造英雄”,《异类》这本书指出,想要巨大的成功需要你出生在时代的浪尖上。
比如书中的一个例子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又被别人占去了。
即便知道成功是特殊的基因加特殊的环境,大多数人也是不愿意去走这条路的,因为从一开始,你的特殊就会遭到环境的排斥。
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长腿短,经常被人嘲笑;里约奥运会上走秀的世界名模吉赛尔•邦辰,因为从小就长得高被人疏远;乔布斯因为太异类早期被苹果赶出门;马云因为长相和普通的学历连续被工作单位拒绝,尽管他的面试表现明显比竞聘的人高一大截。他们这些极端的牛人,在成功前的很长时间里都是被歧视,而不是被羡慕。
再者,极端带来的不一定是成功,还有可能是极端的失败(如希特勒)。成功和失败是硬币的正反面,它们是从同一台机器里造出来的。
反观已经稳坐高级打工者身份的优等生们,面对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和在大环境下养成的遵循规则的基因,已经很难让他们在特定的时代转弯,做出突破式的改变。
而这个世界,正是由大部分类似的人组成的,以维持一个稳定地线性发展。改变历史进程的永远是那些不折腾不舒服,喜欢打破规则的极端人士。
平庸并没有错。大部分人的平庸,它恰恰是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毕竟极端的成功对应是极端的失败,对于普通人来说风险太大,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去试错,去承受外界的排斥。
但这不代表普通人成功就没有希望了。
首先就是要把人生当长跑,不要有终点式思维,觉得高考考砸了,没上到好大学,没找到好工作就觉得人生没有希望了。每一个人生阶段的好坏,都只是漫长人生周期中的波动而已。
人生就像开拖拉机一样,很难控制眼前的方向把它开直的,你要做的是盯着远方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不断调整手中的方向盘。
其次是要明白,成功 = 技能 + 运气。
如果别人靠技能成功了,是一种鼓励,说明人人都可以靠积累去实现。如果别人靠运气成功了,也不用气馁,因为那是他们暂时运气好。
最后我想借用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提到的概念:成功,就是越来越近。对于普通人来讲,不断成长就是保持幸福的最佳途径。
本文参考资料:
《异类》,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为什么优等生不能改变世界》,万为纲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文章首发个人微信号:十点自习室
公众号后台回复“兴趣”,查看关于兴趣和天赋的关系的文章。
回复“竞争”,查看关于应对落后的策略。
菜单栏点击“学会学习”,查看关于提升学习效率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