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了解南美文学的宠儿和骄子——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不是一部自述性质的传记作品,而是一部回忆录。这就决定了你无法像从杰拉德.马丁为马尔克斯写的官方“正式”传记中那样(那本书花费了作者17年、进行了大约300场的采访才写成)清晰掌握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脉络、客观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格局以及洞悉每一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专业评价。诚然那样的作品,对于研究一个作家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一个研究成果的输出,然而惟有通过这部回忆录,一个独特的灵魂才能够如此赤诚直接的扑面而来,展现在我们面前,毕竟正如题目所暗示的那样——活着为了讲述,只是讲述却绝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所有原文引用均用引号标识)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
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童年是记忆的宝库
回忆从青年马尔克斯陪同妈妈去看位于阿拉卡塔卡的老宅讲起,直到他28岁离开南美前往欧洲戛然而止。老宅触发了马尔克斯对童年期间经历的种种事情和各色人物的回忆,而童年往往是一个作家取之不竭的情感素材库,捉襟见肘的生活、复杂繁多的家庭成员、频繁搬迁的动荡,这一切并没有如我们想见的那样在马尔克斯身上留下什么现实苦难的印迹,相反倒都成了他身上魔幻色彩的根源,几乎所有《百年孤独》中的人物,或许是他所有作品的所有人物,都可以在个人生活的印迹里找到精神原型,有些甚至直接用了原名,比如被布恩迪亚在斗鸡场用长矛杀死的对手普鲁邓希奥,实际是一位曾经惊吓过马尔克斯的一个人。《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原型就是马尔克斯的父母,此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外公、坚韧不拔的母亲、神神叨叨的外婆以及各具特色的兄弟姐妹,都一一成了加西亚笔下素材的灵感来源,“千日战争”、“香蕉公司的繁荣”、“三千人大屠杀”,一系列在童年期间留有印迹的历史事件也深深沉淀在他的脑海中,再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也无法凭空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角色和构思一起天花乱坠的惊人事件,在他的童年里,“要是没有听说巴兰卡斯谁出生了、丰塞卡的公牛杀死了多少人、马纳乌莱谁结婚了、里奥阿查谁去世了、病重的索拉卡斯将军病情如何,这一天就不完整”。以至于这令后来的马尔克斯意识到“我无法想象还有哪种家庭环境更适合培养文学志向”。
“好学生”马尔克斯
不修边幅的穿着、放荡不羁的气质以及烟不离手的慵散形象,这一切都很难让人把马尔克斯和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读书的“好学生”形象联系起来,但别不相信,他的确是这样的“好学生”。和他的在东方大陆的影响者莫言一样,马尔克斯对书本的热爱近乎痴狂,“嗜书占用了我的业余时间和几乎所有的课堂时间,我能背出哥伦比亚所有脍炙人口的诗作,以及西班牙黄金世纪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佳作,其中很多诗也出现在正在学的中学课本里”。海量的阅读使他一度走出了写作上的瓶颈,而日渐成熟的作家意识令他“开始像真正的小说家那样读书,不仅出于乐趣,还出于对聪明人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永不餍足的好奇”。“我先把作品从前往后看,再从后往前看,然后开膛破肚,挖出结构中最深的奥秘”,这些几乎可以被奉为作家读书的圭臬了。事实上,马尔克斯在学业上的表现也相当不错,以至于后来父亲将他视为全家脱贫致富的希望,一心指望他能从法律系毕业,为家庭带来地位和保障,只是对文学的渴望压倒一切,在“好好读书,好好写作”的这条路上,马尔克斯从未因任何因素有过动摇,做了一辈子的“好学生”。
马尔克斯是个“话痨”
事实上,看完这本三十万字的回忆录并不轻松,里面的人物和事件足足比《百年孤独》多了几倍,而他回忆的方式就如同一本小说,几十年来各种人的话语历历在目,身边的亲人总能被他的寥寥数语勾画清晰,让你惊异于他的超群记性的同时,也对他身边的人产生了无尽的向往,或许这就是作家之眼,总能敏锐地发现生活和人物中最值得瞩目的地方。马尔克斯热衷于社交,醉心于向跟学长交流,“巴兰基亚文学小组”成为他文学事业启航的港口,紧跟时事的马尔克斯以一个记者的情怀,从来没有脱离他的国家和他的社会,他渴望表达,“不写就会死”。远房亲戚卡耶塔诺遇害的事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而母亲为了不给被害人的亲人造成二次伤害令他不要写,直到三十年后,被害人母亲去世,终于没有什么理由阻止他了,“再不把卡耶塔诺遇害的故事写下来,我就没办法继续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这就是后来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也许每个作家都是“话痨”,只是他们无不用尽毕生的心力在孤独中打磨着每一句话,好让讲述的事情获得超越时空的权力,久久让听到的人们惊叹不已。
南美洲的“魔法师”
与其说马尔克斯引发了南美文学的大爆炸,构建了世界文学的新格局,不如说是马尔克斯让世界注意到了南美这片具有魔力的大陆——浪漫热情到无畏的情怀,充斥着巫师与神秘主义的气息,被战火暴力蹂躏的苦难土地,共同滋养繁育着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令一直以主流文化代表自居的欧洲人发现了地球另一半的魔幻世界,而其实早在马尔克斯之前,这片土地上早已大师如数,天才云集,这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学的必然规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字则让世界彼此发现,彼此认识,彼此关注,一如莫言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东北乡,福克纳让欧洲看到了密西西比河,阿列克谢耶维奇让目光投向苦难中的切尔诺贝利,马尔克斯,用他活着的讲述,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原原本本活生生的魔幻南美。
活着为了讲述
成名之前,马尔克斯在经济上从未宽裕过,但在精神上从来没有贫瘠过,“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期望,家境贫寒却不惜任何代价供我读书”,然而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没有随了爸爸的心愿——领回一张大学毕业证挂到墙上,当然,是为了成为一位作家,为了讲述。从他对往事的回忆中,看不到丝毫因生活的贫困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也看不到因家庭压力而出现对文学事业的怀疑,的确,这就是天才,因为脑海中涌现的东西和持续的创造力足以让他充满把握生活的信心,讲述成了他活着必须要完成的事业。在他的讲述中,事情永远都不会平淡,人物绝对不会按照既定想法发展,描写夸张却不浮华,感情浪漫却保持克制,情绪悲凉却从来不悲惨,这些特点出现在几乎所有他后期成熟的作品当中(《蓝狗的眼睛》实在有些矫揉造作),形成了他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与其说他讲述了充满魔幻的现实,不如说给我们戴上了看待现实的魔幻眼镜。
活着为了讲述,一位伟大小说家用生命践行的文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