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图书馆和书店,放眼过去全是干货类或鸡汤类的书籍,想找一本好书变成一件很艰难的事。
无意评击时下十分流行的轻文学,只是看的多了接触的多了难免有点膈应。就好像天天让你吃鲍鱼,闻到鲍鱼味就饱了3分。置身于各种流行畅销书中,我开始思索:这种趋势是刚开始还是准备走向尽头?我不愿看见书店里充斥着这种畅销书,如果按此情形发展下去,我这个阅读爱好者怕是没书可看,不爱阅读了。
我最开始接触鸡汤类文章,是通过微博上一个叫“清华南都”的博主,他分享的都是此类文章,篇幅不长,整理成图片形式,方便阅读,一口气能看上好几篇。那会应该是上大学,只要玩微博我都会看看那儿的文章,并且真心感到获益良多,自己还收藏了几篇仔细回味。
慢慢从那时开始,毒鸡汤这个新词开始流行起来,出现了一种反鸡汤热潮。我不太懂得如何分辨何为正能量鸡汤,何为“要人命”的毒鸡汤,只是在反鸡汤洪流的猛烈攻势下,也越发不爱看这类文章,渐渐给这类型的文章标签为“毒鸡汤”。
可是鸡汤文学并没有倒退,相反越来越流行,还因此打造了不少新一代文学新星,草根的逆袭向来特别容易激励人们去奋斗、去拼搏,力争成为下一个小网红,享受被一小戳人喜欢的光环。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写作,越来越多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开公众号创办自媒体,把鸡汤文学推至巅峰。
从这方面来看,鸡汤文学也算做了一件大好事,它让广大有志青年拾起丢弃多年的笔和梦想,敢于尝试书写自己的人生。我也是通过简书的平台才开始写文章,没有这个平台,估计我这辈子都不会在电脑前码字。未来文学创作和文案只会发展得更加茂盛,哪怕现在我写的文字没人观看,我倒是想看看我坚持10年会是怎样。
可是我发现,任何好的兆头都有可能出现一些弊端,会适得其反。就因为人们爱看鸡汤文,从而鼓励很多人去写,继而打造出一种“快食文化”,文章可读性强,即时获得感强烈,看完后满满的正能量,最重要的是,无需耗费多少时间就能轻松get到一项新技能,简直一次过满足你N个愿望。
然而这类干货文章看得多,你会发现情节有时过于牵强附会,为了增加其可信度而编造出一些美好的谎言,反正没人探究作者六级是否500+,减肥之后遇到高富帅还是平凡丑小鸭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一线高管,身价翻几番……读者爱看的是一种愿景和成功人士透露的方法,渴望多看几篇文章参加几次线上课程就能成为下一个励志人物,开班授课。
这些文章看多了,你会发现写作都是一个套路,往往我看了开头就能猜出结局。常常是前面的内容我还能全神贯注去拜读,一看到后面就一目十行,或者干脆不看。内容大多是“普通人努力的意义”“女孩要学会对自己狠”“寒门学子没出路?”“遇到这类男生就嫁”“遇到这类男生千万别嫁”……还有很多很多,懒得一一列举。再次重审,这些文章肯定对某些人提供到实质的帮助,我自己也曾经学习到不少实用小知识。只是如果数量太多就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滋生厌倦情绪。
简书常被人诟病的地方,也是鸡汤文学太多。难得发现一篇思想有深度的好文,点赞数却寥寥无几,无人问津,而千篇一律的干货分分钟是炙手可热的爆文,评论过百,点赞上千,难怪不少人失望地离开简书,不再更新。
我一直极力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相信存在即可合理,既然无法改变事实,就尝试接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年龄不一样,需要吸取的知识养分肯定不一样,假若这些文章的确能帮助迷茫的青少年走出低谷,让普通人有理想有追求,我们无理由去反对。
但是我发现简书有些作者为了获得更多赞,而挨个评论别人,假情假意夸赞你文章不错,多多交流然后骗关注,过几天再取消对你关注还私信你帮他投票某篇文章一系列行为,我瞬间对于简书上获赞无数人气极高的文章另眼相看。之前就已经听说过某些作者会拉票提提人气,当时只是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并不特别在意。当自己近距离接触了,却有点反感。某程度上,刷新了我三观,颠覆我单纯的认知。
假若简书全是人为拔高的人气文章,那么写文章有什么意义?既然想出名,大有百样门路可捣鼓,为什么要玷污神圣的文学?想来也是,一片呕心沥血之作得潜心研究多年、翻查无数经典著作化为自己的语言组织而成的作品费时又费神,又不利于个人功成名就,谁愿意干这事呢?于是文笔稍好,读过几本书稍微有点阅历的人纷纷花上几小时炮制干货文,指点江山,写文变现。
当前的快食文化恰恰反映了我们这代人浮躁、急功近利、焦虑的通病,无数“年轻人为什么你还这么焦虑”的文章依然打救不了这帮年轻人,我甚至怀疑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自己是否也十分焦虑,既然本人也是如此,看了文章顶多产生共鸣之外,还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可获得?偏偏这种文章永远出现在首页,实属奇观啊。
如果有机会我很想采访文学界真正的作家,问问他们如何看待快食文化以及人人都是作家的现象。我只是一个俗人,最关心的就是以后找不到一本好书以消磨时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