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传统零售节节败退,我之前甚至看到有些文章抨击电商,还举例国外为何不大力推电商,因为实体线下传统零售才是基石,线下购物对整体经济有最大的促进,这就有些扯淡了。这种守旧、找借口的心态才是最可怕的,要知道从来没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也没有“线上”与“线下”之争,更没有“互联网”与“传统”之争,只有“创新”与“守旧”,和“高效”与“低效”之争。实体的、线下的、传统的,从来不代表落后;守旧、低效的,才代表落后。
由于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大多都是学习海外,直接跳过了很多试错过程。如同我们说腾讯做金融其实是占了阿里的大便宜,微信支付的快速普及得益于支付宝已经教育好了用户,而蚂蚁金服作为先行者也在政策、合规正面淌出的一条路。但事实上我们要清晰的认知,在移动互联网这一波上我们正在进行弯道超车,国内诸多上网的用户都是跳过了pc时代,直接开始用移动设备上网。行而上学则闭,像美国有完善的信用卡支付系统,人们以形成的习惯,使其向移动支付迁移时远不向国内这么迅速。所以我国的电商发展远胜于国外,并无有何不妥之处。
其实我们反观线下零售,在很多实体店受到冲击,诸多品牌门店如班尼路、美特斯邦威、达芙妮等都不断关店的的处境下,相反又有一大批新的线下零售店崛起。我在混沌商学院班上的一个同学,在山东做连锁超市,不断下沉,发现四五线城市,其实消费者的生活节奏较慢,有更多的时间去花在购物逛超市上,受电商的冲击很小,于是开了三十多家门店,年销售额8亿多元。而较为知名的名创优品近三年开店超过1800家,营收突破百亿元。
我们之前认为很多线下零售经营者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为了抗衡线上电商的低价,也采取压缩成本,降低价格,这样一来线下最重要的体验部分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像前几年我们吹捧海底捞的服务时,一定要了解其背后给予员工的福利待遇,这是支撑起员工幸福感的基础,如果追求不断降低成本,服务质量质量必然下降。
今年一月我去了趟日本,参访了自动贩卖机相关的企业,在日本这种满大街都是自动贩卖机,在国内仅有公共空间才有摆放,这一点可能与人民的综合素质有关。但是日本另外值得一看的便利店,这两年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蓬勃发展起来。除了那些知名的7-11,全家,各个一二线城市在15、16年都出现了自有品牌的便利店,像我16年在武汉,看到类似Today、可多、五分钟等都在全城快速开店中。以往国内便利店以夫妻店、小作坊,或者逐级分销的粗放型形式发展,效率较低;但近两年,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进入后,便利店最为头疼的供应链方面有了大幅提高,并且与移动互联网的高度结合,大量便利店已与美团外卖、饿了么、京东到家等平台进行合作,获得物流配送的支持。业内人士也指出,便利店行业面临两个突破:社区便利店,要有生鲜的核心能力;现代便利店,要有供应链侧,包括中央厨房在内的强大研发能力。这两条有差异化的、特质的供应链构成了未来新零售中便利店的护城河,并且积累的大量用户消费数据,还有无限的深挖空间。
传统大卖场,SKU数量多导致面积大、租金成本高,而大宗商品被线上平台分流,高频快消品又被便利店节流,处于不利局面。而除了上面聊到的便利店外,最近传的比较火的盒马鲜生被称为阿里巴巴在新零售中的秘密武器,上周我去上海出差,专门去进行了一番体验。盒马鲜生采用较重的模式重构了线下零售生态,整个业态由线下实体门店和线上APP结合而成,线下部分与一般超市相比,大部分商品为食品部分,其中生鲜类商品占比30%以上,大众商品全,高端商品多。另外有40%左右的面积为餐饮区,客户可以直接购买海鲜现做现吃,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另外将餐饮与超市两个高频品类结合在一起,无疑形成互相导流增加活跃。而其在线上购物部分,由于有了线下的品牌支撑,更让消费者对质量感到放心,门店附近5公里范围内,最快30分钟实现送达。我观察店内消费群体,主要为80后、90后人群居多,由于农贸市场的购物体验非常差,而超市的生鲜类目也主要为外包运营,对于追求一定品质的年轻人而言,盒马鲜生从生鲜进行切入确为一条道路,也很符合当下的消费升级。
回顾我自己从事的校园市场,2015年一大批校园O2O便利店的项目拿到投资,但最严重的问题除了团队管理外,就是供应链体系,对于校园从业者而言,这个实在难以全国迅速铺开,一步到位,要知道7-11发展到如今,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优化。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肯定是所谓新零售的方向,通过线下满足便利购物的需要,通过线上满足非急需购物、长尾购物需求,并且深挖用户数据,更好的进行SKU优化及产品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