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始于热情。创作本身是一样枯燥的工作,占据主导的是思维的碰撞,这个过程很难呈现给他人。因此创作需要热情来领路。
热情可以由许多东西激发。或许是单纯的热爱,或许是对已经走在创作路上的某人的羡慕,或许是想要名扬四海的功利心,或许是家徒四壁靠一支笔换来一顿饱饭的被迫,或许是想要以此为契机,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热情的来源很重要。一定程度上讲,热情的来源决定了创作欲望持续的长短和创作品的质量。功利心的创作使人为创作而创作,潜心的并非怎样的创作属于上乘,而是怎样的创作博人眼球,讨人欢心。单纯的热爱使人持续,只要不是三分钟热度的所谓热爱,就能走上很长一段距离。对创作变现的渴求使人用心研究,成品的质量却不好加以概括,有的就此走上正确的道路,有的却流于形式。以此为契机来表达其他内容的热情往往转化成锋利的刃,揭露种种风口浪尖的社会问题。至于来自羡慕的热爱着实飘渺,若不能适时转化成其他形式的热爱,只能在这条路上浅尝辄止。
热情的来源不是那么重要。不论出于怎样的动机,最终呈现的不过是文化作品,最好的结果即是达到甚至超过本来的预期。对于创作品好坏的评判凌驾于对于“初心”的探讨,是评判创作行为的首要标准。更何况,从未有因热爱创作比拜金的创作要高贵的意见,因此热情的来源的确不是那么重要。
热情不过是创作的开始。热情给人无限的创作冲动,给人无穷无尽的灵感,创作到火热的时候,创作者与创作以外的一切都格格不入。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因人而异,对处在这个阶段中的创作者来说,创作品是最单纯的,创作过程也是最能带给创作者愉悦的——这是创作本身延绵不绝的意义之一。带着热情写作的时日,朝思暮想,创作品往往稚嫩却最有灵气。
然而热情之火总有燃烧殆尽的一天。这就是往往创作者都会遇到的“低谷期”。没有喷薄的灵感和去创作的欲望,又觉得停止创作会令自己失去一些东西,故而创作,作品却大不如前。无论怎么努力仿佛都是在卖弄文字,所有的作品都流于形式,给人一种天赋已被用尽的错觉。这使得创作者不得不给自己“空窗期”,放空的同时,也是去捡拾新的热情来源。世事纷繁,热情可以将物欲横流抵挡在外,失去热情的抵挡,却再也抵不住潮流的冲刷。单纯的热爱变成了被他人看到的乞求,创作时思考的尽是与他人的作品作对比,尽是“我这样创作,就有这样这样的好处”。更有甚者,自己并无卷入潮流的想法,却被迫卷入——自己的作品被套用、剽窃,对方名利双收,自己无能为力。
漫长的空窗消磨人的耐心与爱。创作不再是唯一,成为并不单纯的工具。有创作者能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他们在深刻的反思与不断的尝试中发掘出自己的方向,开垦出一片创作的坦途。有创作者就此折戟,此后人生与创作再无交集,时而会想起,不过一句“那时青春年少”概括一切。这是残酷的,也是现实的,单纯的热情无法垒砌高楼大厦,绝大多数创作者还是尝试着去学习技巧,磨砺作品,使得自己有发光发热的一天。
而到了这个时候,决定结果的又回到热情二字上来。也许和最初的热情来源不同,但能找到热情的创作者,才能在低谷中脱颖而出,摆脱因失去热情而带来的种种。到了这个地步的创作者,如果还默默无闻,那才是因热爱而创作的人群,私心而言,热爱带来的作品最纯粹、最动人,也最令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