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穿越日记》第七问
“中西方绘画审美标准,真的有那么大的差距吗?"
经常看见有文把中西方绘画的审美标准拿出来对比说明,言之灼灼,似乎很有道理。
对比的几个方面主要是:材料形式、艺术语言、透视运用、写意与写实、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美学观念、哲学宗教等。
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吗?还是我们说法、分析本身就不合理?
如果把中西方绘画史、艺术史拉长,你会发现同时期比较两者泾渭分明;假如把其中一个调个头再来比,两者审美追求和发展过程其实非常相似。
就目前的世界艺术格局来看,起码也是殊途同归,都走向了多元化的并存状态。所不同的只是各自还保留着地域性的民族差异。这是各自的底色,应该保留和坚持,毕竟我们追求的不是整齐划一,而是精彩纷呈。
如果真要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应该是把跨时期、有相同艺术追求和绘画主张的艺术家和作品放在一起来比较和分析,这样才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相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状态下的横向比较,就像少女和老尼姑的对照,根本不在一个体系和层面,难免越说越偏。
古代关于中国绘画的四品“能品、妙品、逸品、神品”,则是将绘画艺术局限于一家之言。
用一种标准去评价多样的艺术,看是对艺术的一种标榜,实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限定和禁锢,因为自由开放的艺术崇尚的是不断地推陈出新、突破边界,大一统的标准只会限制艺术的发展。
关于艺术与人品的关系,也是一种狭隘的道德绑架。
中国绘画艺术,大多数时候都肩负着额外的功能和责任,缺少独立的身份地位。
艺术应该有艺术独立的价值和品格,绘画的语言和价值也不仅仅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艺术的责任是提出问题,并不是解决问题,“真善美”的追求,是以往对“美术”片面的理解。
艺术没有国界。无论是技巧、审美还是流派,重要的是学习、借鉴和融合,在保持自身胎记的前提下,茁壮成长、百花齐放。
封闭意识下的狭隘对比,对艺术毫无意义,对自身也徒劳无益。
(以上思路对于明眼人早已过时,在此胡思乱想,纯粹是自我学习和补课,欢迎指正,请勿拍砖。)
《我与一堵墙..》面壁第83天
艺术·生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