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能明千古暗”,雨馨老师为我这个在黑暗中踯躅独行的旅人点燃了一盏盏温暖的、昏黄色的灯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心里暖暖的。
这次的课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听了好多遍,本以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不可能跟我搭边啊,可是听下来吓一跳:喜欢别人的赞美和称赞、感觉有特权感、受不得别人指责,哪怕一点点,甚至别人并没有说出口,自己却自认为在指责我、甚至害怕穿堂风的症状——原来之所以自恋,是因为在特定阶段,尤其是小时候没有、或很少得到“无条件的爱”。是的,小时候就被送到奶奶爷爷家,回来后弟弟全面碾压我——比我聪明,比我长得好看,比我可爱。不过幸好我也得到过来自于奶奶的无条件的爱,心胸宽广的奶奶,她养育了九个孩子还有好几个孙子(女),现在想起奶奶,想念她对我点点滴滴的好处,小时候的印象,当妈妈为我辅导功课,训我的时候,奶奶在一旁唉声叹气的样子。但可惜奶奶只是偶尔在我家住。
因为总是得不到应得的爱,所以自小就是别扭的性子,但同时也努力,想赢得别人的承认和赞美,但也只是在有限的一些领域内,因为妈妈当老师,所以不到6岁就上学,大脑在很多方面的发育实际是跟不上的,尤其是理科。
直到上大学,我坚持离家远远的,当时感觉自己就像挣脱束缚的小鸟一样,后来大学毕业之后又独自在外地工作、求学,回忆起来,那段时间是我个性最为放飞的一段,除了工作,就是随着性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尽管看上去是一个人,但内心世界丰盈而满足。
再往后,就是结婚生子,开始为爱人活、为孩子活、为家庭活,一直在“使劲地”努力和奋斗着,但直到生子之前,起码还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同事和闺蜜,他们也是我获得爱和能量的源泉。生子之后,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从生活了多年的北京到了济南,朋友们渐渐少了联络,再加上博士阶段折磨人的经历,都压榨着我的能量。不过好的一方面是离家近了,父母经常帮我看孩子,弥补了我小时候缺失的一部分爱,改善了我与父母的关系。
其实上学的时候我文科很好,理科很一般,可是我却学了理科。就像雨馨说的,因为求爱而不得,我开始包裹自己的内心,将真我与情绪割裂开来,选择理科,到后来有意识地接触商业、经济,接触科幻小说,让自己更加理性,避免感情上受伤,曾经我一度为此感到自豪和沾沾自喜——因为作为一名女性,我足够理性。
我在大学跟朋友们的关系,我善于倾听,因此别人爱找我倾诉,我也默默地干好多事,同时也收获了友情,大学时最好的两位闺蜜在原生家庭里都是姐妹二人,是姐姐,现在看来她们能量都比我足,可是当时却是她们经常向我求助,我很少向别人求助。曾经有同时拿牌给我算命,说我里里外外一把手,现在想来只想泪奔。
讲到三种事,年轻的时候确实总操心老天的事,随着年龄渐长,明白了老天的事我们改变不了,开始去影响、适应它们。但是别人的事却管的越来越多,习惯插手别人的事,讲着为别人好的大道理(我每次都觉得自己特有道理,前前后后,里里外外都能说得通,可是没有效果有什么用?可见我正是雨馨讲的“道理高于一切”的人)。
觉察之后,回头一看,脉络清晰,我开始明白,我的这个系统是如何走到今天,又是为何会长成今天这样的。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