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系列大家都很熟悉,她提出的理念影响了很多人。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孩子也要断舍离》,是一本专注讲亲子教育的书。
《孩子也要断舍离》对父母提出一个要求,要放下对孩子的期待。只有真正放下对孩子的期待,他才会发展出生命本来的样子。而生命本来的样子,就是充满探究,勤于思考,积极向上的。
01 生命可以影响生命,父母积极向上,孩子健康成长
书里讲到一个案例。有一个孩子,成绩很差,经常不及格,他妈妈带他去参加了一个关于学习记忆的培训班,结果从那以后,他的成绩节节攀升,期末考试进了班级前三名。
是什么方法这么立竿见影呢?他妈妈发现,让儿子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不是什么记忆方法,而是他被培训班老师积极的生活状态感染了。儿子亲眼看见了,“原来真的有大人,是这么积极饱满地生活着,这么努力并且快乐着。
孩子的心受到了触动,激发起了内在的驱动力,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所以,生命可以影响生命的。看到大人是积极愉快的,孩子就对未来充满期待,会愿意去学习。这是这本《孩子也要断舍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那为什么这位妈妈对孩子的影响还不如一位培训班老师呢?因为,她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没有做到“断舍离”。她认为养育孩子就是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都给他,不断给孩子做加法。比如,这个兴趣班很好,应该去,那个才艺班很棒,不要错过。父母一旦给孩子强加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孩子就会陷入被动学习的深渊,而被动学习效果通常都不好。
更严重的是,如果父母不保持自身的完整,不去实践自己的理想,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无力感,这会给孩子传递一个讯号:生活,好难。既然大人的生活这么枯燥艰难,我为什么要努力长大呢。
02 父母怎样做好对孩子的“断舍离”
首先,真正把孩子看做是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保持距离,用自己完整的、良好的生命状态去影响他。父母对孩子的断舍离非常重要。
我是一个幼儿园老师,曾经遇到过一位妈妈。她为了照顾孩子,辞掉了工作。可是,我们却发现,她全职以后,这个孩子却越来越不快乐,变得很内向很沉默。
原来,这位妈妈给孩子报了很多课程,语言、主持、画画、英语等等。孩子的时间被填满了,还经常因为达不到妈妈的要求被责备。
更严重的是,妈妈放弃工作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和孩子之间没有了界限和距离。只要孩子不愿意上课,妈妈就会焦虑不安。
我告诉她,以前孩子唱歌会跑调,但是快乐得像一个精灵。现在孩子唱得很专业,但却再也不愿意开口了。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做法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事实上,要真正放下对孩子的期待是很困难的。我们太想为孩子的未来负责,总是想去替他们做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决定。但真正去实践的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喜好。
然后,父母不要过分给予。天下父母心,我们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为了孩子愿意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和各种牺牲。
但是过分给予容易过度干涉,而过度干涉意味着抢夺孩子的生活空间,对孩子是有摧毁作用的。
最后,父母也不要牺牲自己,因为牺牲自己就会去强求孩子的回报。就算因为照顾孩子需要做一些妥协,也要不断寻找自我成长的机会。
03 通过“断舍离”的训练,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父母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孩子自行思考并选择。要试着引导孩子去认识现有的不足,让孩子保持饥饿感,让她自主地想要成长,想要更多。
孩子一天天长大,对父母的需求越来越少,这就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
他会放弃对自己来说“不必要,不合适”的东西,包括父母的照顾,会引进父母之外的“必要,舒适”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孩子思考力和选择力的过程,也是慢慢自主的过程 。
那么,父母要怎样引导孩子实现“断舍离”呢?
首先,从物品出发,引导孩子积极思考,舍弃不必要的东西。如果整理房间太难,那就先从自己的书桌开始。
面对每一样物品,去思考:什么是真正有用的?这样东西,我多久没用过了。只留下真正有用的,保持利于专注的空间。
慢慢地,扩展到自己的衣物,鞋袜,书籍,久而久之,养成“物尽其用”的好习惯。
然后,于生活而言,舍弃不合适的兴趣班。人的时间毕竟有限,什么都想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学不好。专注一点,更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并能在这件事情上出成果。
不要把时间填补的太满,要让孩子保持饥饿感,让他自发地想要更多。激发内驱力,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避免孩子掉进被动学习的深渊,形成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不管父母有多不愿放手,孩子的路只能由他自己走。我们能做的,是好好“断舍离”,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走向自立,走向成熟。
写在最后:
有人说,我怎么可能放下对孩子的期待呢,我总是希望她好啊。是的,这是每个父母的良好心愿。可是,只有我们放下了对孩子的期待,才能放弃自己心里对于孩子的规划,让孩子真正实现独立完整。
只有放下对孩子的期待,才能发现孩子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我们“觉得”这是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孩子才能触摸到生命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