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父母也到了爱进医院的年龄了,这倒是没什么,人嘛,靠五谷杂粮筑起的肉体凡身,随着年龄增长,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我倒是想聊聊观念上的东西。
很多年前,上大二的时候,奶奶给我打电话说给我买了一套书,提高记忆力变学霸那种,特别贵还,我当时听的是一头雾水,为什么大学生还需要学记忆力的东西?放假回家才明白,不只是记忆力这些,她跟着忽悠老年人上课那些人一起,买全了生活用品的方方面面:枕头,筷子,项链手镯,鱼油海狗油……那套书自然是对我的爱的象征,好像是不到三百吧,一本硬皮书那种……
那时候全家人暗地里集结起来反对她这种行为,姑姑这样说,大爷那样劝,父母更是天天玩笑着说教。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全家人被老太太KO掉,一点用没起不说,说的多了还会生气骂她的这些子女。所以,后来就没人说了,老人开心就好。那个假期的我,枕着特殊功能的枕头,盖着法力无边的被子,用着健康长寿的筷子,看着变成第一大聪明的书……反正奶奶那个年代,钱包里那点钱大概的去向就是这种了。
后来工作了,有一天妈妈跟我说,她要买一个纳豆机。我说什么是纳豆?她给我天花乱坠的科普一番,科普完毕后给我一个电话,说给这个人打电话就可以购买了。哦,原来妈妈迷上了电视购物。
要说这个电视购物,我觉得比保健品诓人班起源还早。但是它是因为当时那个年代,信息闭塞外加交通不便利引领的新的购物方式。它的出现其实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各式各样新奇的产品,好奇心强钱包厚的也可以买回来新鲜新鲜外加炫耀一下。近几年的电视购物却不一样了,虚假和夸张宣传是一方面,请明星代言是一方面,销售的东西也琳琅满目,有些几乎是没有什么用的,完全是卖的概念和虚假情怀……但是,最主要的是受众群体开始转移到了并不依赖手机购物的老年人们,这才是危害最大的。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曾经对电视购物里推销的智能感应电视、纳豆机、净水机、理疗奇石、减肥神器……通通痴迷过。
2017年开始,短视频开始流行。经历了这四五年的疯狂发展,全网对此褒贬不一。言论最多的恐怕就是某类视频毒害未成年人、一些负面宣传扩大不良社会影响、新兴主播们的良莠不齐虚假包装等……其实还忽略了老年人这个群体,空闲时间较多的老年人开始从各种小游戏转移到了刷各种短视频,最最关键的是,他们这个群体往往对短视频的内容深信不疑。妈妈也从电视购物频道切换到了短视频营销频道。
针对我妈,大数据跟踪推送的无非以下几类:养生,减肥,育儿。她认真到拿个本子记录各种孩子的学习网站,育儿方法,养生食谱,减肥妙招等。看的时间久了,开始迷恋一些穿着白大褂的养生砖家,对于砖家深情的表演感动不已,告诉我说,看看真有这么好的人,人家是什么什么博导,不仅每天分享知识,还欢迎大家咨询,说每个人都是人家的朋友……我告诉她不要太相信这些,有病去医院。但最终还是禁不住诱惑,还是加了人家的联系方式,咨询还没开始,自动弹窗弹出来先预付 2000元,才能开始咨询。好在妈妈对移动支付这块并不精通,阻止了这场闹剧,妈妈也终于明白了一点了。
从奶奶到妈妈这十几年的购物经历来看,无非就是老年人的生活单调且过多的关注健康,极易被这些有诱惑力的新鲜事物吸引和诱惑。当然也不只是老人,年轻人的生活里也被网络营销充斥着,关键手段是征服大脑,终极目标是掏空钱包,与迷惑老年人一样的套路。也许等我到了妈妈的年龄,也与她们无二,但肯定会有更新鲜更夺目的手段来换取这个群体的信任,那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