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s,世界已经出现了彩色电影。卓别林坚持使用黑白默片讲述他的故事。
1920s,世界已经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但这无碍诞生于1936年的默片《摩登时代》成为时代经典。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对一些结尾用于升华的喜剧片段并不感冒,把那些结尾突兀,立场突然反转的处理称为“硬煽”。
为什么卓别林电影最后的煽情片段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是怎么设计的。
人物有代表性
《摩登时代》里的查理原型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进行的工作枯燥乏味;生病又使他丢掉了工作;无车无房无存款,被迫露宿街头。
这样的小人物,每个人都会遇到。他们平平无奇,却有独特的地方。卓别林保留了人物时代因素的同时,放大个人特征,塑造了大批经典人物。让你感觉他普通到就在你身边,却有着鲜明的特点。
含蓄的桥段设计
默片的表达更含蓄一些,但这绝不影响表达。卓别林想告诉大家查理做的机械性工作很累,他没有用查理工作时气喘吁吁的镜头,也没有用查理病倒的片段。他是怎么表现的呢?
查理在流水线负责拧紧六边形螺丝。中途他想去厕所抽烟,被监控看到赶回去工作。
持续的工作让他看到六边形螺丝就拧。最后泛化到六边形的纽扣、消防栓上的螺丝等等,见到六边形就开始拧。
用这种略夸张的手法,证明长时间紧张枯燥的工作逼疯了查理。
查理和宝莲高黛饰演的女孩幻想成家后的幸福生活时,卓别林也没有把角色和幻想完全割裂开。
幻想中的查理和高黛住在富丽堂皇的房间里,却处处透露着自己不属于这个阶级。
西装革履的查理将杯子放在奶牛身下接牛奶;高黛穿着皮草却亲自煎牛排。房间里没有佣人服侍,两人一起费力的切着极厚的牛肉。
卓别林没有直接告诉你们查理没有见过上流阶级的生活,却通过他们贫瘠的想象力表达了出来。
出身贫寒的你是写不出富家子弟生活指南——《红楼梦》的,查理他们就是幻想,也不会想出甜品配菜,佣人保镖。
他们奢望的生活不过是牛奶牛排而已。
清醒着迎接失败
与很多装傻的表现方法不同,查理是清醒的。卓别林只是放大了查理略微笨拙的样子,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
他想好好工作,却被当成试验品;他病好了准备工作,却失业;他想还别人扔下的旗帜,却被当成拿旗鼓动的起义领袖,锒铛入狱;他误食海洛因碰巧解救了警察被释放,脱离社会的他出狱什么工作也做不好;工厂复工他想回去好好工作养家,又遇上了罢工潮;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酒店稳定的工作,爱人高黛因为被通缉,他们不得不再次逃亡。他清醒的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悲剧,这是对时代的讽刺。
查理想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却总事与愿违。
对时代的嘲讽
卓别林后期的作品格局更大,他敢于嘲讽这个世界,用无声的方式戏谑残暴。
影片中出现的“自动喂食机”,资本家希望工人吃饭的时候都能工作,帮助他们创造财富,这是在讽刺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
因为查理碰巧的解救,警方就做出让查理出狱的决定。还写了推荐信称“囚犯”查理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人。
查理因为误会就被关入监狱,又因为一个随意的理由出狱。
到了最后,查理出狱四处流浪,无奈的他去吃霸王餐,召唤警察抓他。
比起出狱,查理更向往监狱内有吃有喝的生活,比起饥饿,监狱变得异常温馨。这是全片最大的讽刺。
善良坚毅的品质
查理是个普通的工人,他有占便宜、调皮的一面,但是也有善良、乐于助人的一面。
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查理想要努力工作却总事与愿违,但是他没有放弃。
他饰演的角色就像他的经典造型一样。虽然是社会底层,贫寒无助,他依旧一副绅士风度,对帮助他的人脱帽致敬。
他愿意帮助同是社会底层的人。
在高黛被警察抓的时候,他帮助她溜走;吃霸王餐求警察抓他的时候,他把拿的糖果给了流浪的孩子;骂他的老工人被卡在机器里,查理喂他吃饭。
他始终积极乐观,不逆来顺受。
听说工厂复工,他顾不得吃饭就赶去工厂。最后高黛被通缉时,刚刚稳定工作的查理选择和她一起流亡。层层铺垫后的结果,会有人说卓别林的结尾是“硬煽情”吗?喜剧可以讽刺当下,但它最后会给你希望,让你相信会有美好的未来。
喜剧绝不是愚弄自己和捉弄别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