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陕西有八大怪,其中一怪就是油泼辣子一道菜。我们也都知道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可我们陕西人也都是十足十的辣子大王,不光顿顿有辣,辣子本身就是饭桌上的一道菜,还是一道硬菜。
我们关中道上,盛产一种辣椒,它颜色鲜红,辣味浓郁,体型纤长,肉厚油多,有着椒中之王的称号,因为这种辣椒多出产在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有名的地方特产,所以它也有个名字叫秦椒。在我们关中道上,辣子是调料,更是一道菜,从古至今,从生活贫瘠的旧社会到现在的好年景,辣子都是功不可没的。
辣子在还没有红的时候,我们都叫他绿辣子,绿辣子虽然还没有成熟,但在我们关中庄户人心里,那已经是一道美味了。每年的六七月份新辣子陆陆续续的就可以吃了,翠生生的绿辣子嫩的一掐就能出水,新摘得辣子洗净切碎,和切碎的生姜蒜下油锅爆炒,最关键就是香醋激锅,那个酸辣窜香瞬间被激起,谁做饭准能把谁呛得打几个响亮的喷嚏。吵绿辣子和刚出锅的白蒸馍那是绝配,热馍掰开,加上辣子,美美的咬上一口,那个味道真是难以形容极了,香,辣,甜,鲜,回味无穷。绿辣子是极具包容性的,不光能自己独成体系,还可以广交朋友,随意搭配,这就便有了青椒炒肉丝,青椒炒鸡蛋,青椒炒白菜,青椒炒土豆丝等等等等,那就多的数不过来。
绿辣子长成红辣子,可能才是他成为关中八怪的神奇之处。红辣子摘回来,用线绳子一把把的拴好,挂在房屋的阴凉处阴干,然后用剪刀减成辣子圈圈,清油翻炒,水分干透的时候,倒入碾辣子的石磨或者石窝里,或碾或杵,可以根据自家人的口味习惯来决定辣面子的形状大小,或米粒大小,或者直接成粉。“油泼辣子一道菜,嘴巴一抹撩的太。”红辣子与油那是绝配,热油烧煎,辣面子里撒上白芝麻,放点白糖,更讲究的一点的还会放点核桃碎,花生碎,热油滋啦一声一泼,关中道上家家户户的灶房里,男女老少的饭碗里都会飘着油泼辣子的油香味,配上一碗劲道的手擀面,面条滑长,辣子色亮鲜香,吃上一口满嘴留香,热汗也瞬间从额头流到了下巴上,咕咕噜噜的。天气一接近秋冬,就愈吧怀念婆做的辣子卷卷。起好的面,在婆的擀仗下逐渐变薄变圆,婆先在薄圆薄圆的面皮上倒上自己家榨的黄亮黄亮的菜籽油,在撒上一点盐,最后一步就是撒辣面子,婆撒一层,我就迫不及待说再来点,婆再撒一点,我还说再来点,婆笑着说,我娃能吃辣,将来是个歪女子。婆边说边卷,卷成条的时候,挥动厨刀子,铛铛铛,三下五除二长长的面卷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大火蒸熟,接锅的那一瞬间,馍香油香辣香融为一体,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包谷榛儿和浆水菜,即使庄户人家下地干活再苦再累,也会在那种满院弥漫的辣香味儿中把劳作的辛苦抛到九霄云外去。
现在生活好了,想吃啥都能吃到,但有时就是想吃馍蘸辣子水水,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迎来送往的,没几天就觉得肚子里油水太多了,向往那一碗红油辣子水水的味道。给油泼辣子里倒入香醋,香油,加一点盐,一道美味就成了,掐一小块馒头顺着碗边边,一点一点蘸,一点一点吃,那种幸福感是爆棚的。辣子水水有基础款,当然也还有豪华款,可以再加入香菜,虾米,花生碎等,那味道更是一绝。
关中的一首民谣里,就这样的写过,八百里秦川东风浩荡,三千万儿女齐唱秦腔,吃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没有油泼辣子嘟嘟囔囔。什么样的灵魂就有什么样的皮囊,这关中人的胃蕾是改不了了,不管是外出学习还是旅游,有机会我还是会带上一瓶瓶油泼辣子,那不光是一种味道,也是关中人一种坚毅的性格,更是乡愁的味道。
(作者简介:刘 娟,笔名:关中女子,鄠邑区作家协会会员,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乡土文学创作,其作品《搅团》、《一把雨伞》、《烧炕》等在《金鄠视野》发表,《香椿芽儿》发表于学习强国三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