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写此篇文章之时,北宋王朝西北边陲屡受辽、西夏等少数民族袭扰。为了换得所谓和平,朝廷屡屡以割让土地、步步退让等策略赢得短暂的苟且偷安。苏洵对此种作法深恶痛绝,力劝上层决策者以六国灭亡的旧事为鉴,切莫重蹈他们相继灭亡的后辙。
此篇文章为议论文,可划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本部分作者,简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割让土地给秦国,渐渐武装了秦国,秦越来越强大;相反,各诸侯国的势力自然被逐渐消弱而力亏。同时也指出,不割让土地给秦国的诸侯因为割让者的相继灭亡,因失去必要的援助和屏障无力独自面对强秦而灭亡。此段结尾再次点明“弊在赂秦”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作者开始以事实为例论证各诸侯割让土地给予秦是导致最终灭亡的道理。当年,秦国有两种方式获取土地:第一种方式,陈兵诸侯国边境,威逼利诱诸侯国割让土地,迫使诸侯国小则割让小镇,多则被吞并一座城池;第二种方式,采用武力攻城略地,侵犯他国疆土,夺取他国土地。比较秦国这两种掠夺方式,实际上以攻取战胜他国占领的土地比诸侯国被迫拱手相送要多好多倍;同样,各诸侯国因为战败而被灭亡的,也是因割让土地而亡的好多倍。
分析到此,作者提出了两个假设:第一个是,如果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分封给天下有谋略大臣;第二个假设,如果用虔诚侍奉秦国人的心礼贤天下有奇才之士,戮力共同抗击秦国,恐怕四面楚歌终日食之不能下咽的人是秦国吧。
接着,作者批评了诸侯的短视与懦弱。当下的诸侯不曾思量当年他们的先辈,披霜雪,斩荆棘,好不容易才有如今这有限的土地。可悲呀,有如此的优势不知道利用,却患得患失,以割让祖辈辛苦得来的土地换得一夜安眠。等到清晨起来环顾四境,秦兵又陈兵于国土边界。然则,诸侯所拥国土有限,贪婪残暴秦国人的心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欲壑难填。给予秦的“弥繁(越多)”,秦侵占愈急。所以后人总结道:用土地满足秦人的野心,犹如抱着柴草救火,柴薪不烧尽,大火不会熄灭。
第三部分,作者进一步分析“义而不赂秦”最终也继他国的灭亡而亡的原因。齐国与秦国并非邻国,秦国起先采取的是近攻远交之策略。齐国自始至终并未割让土地给秦国,最后也因五国灭亡而灭亡。作者一针见血点明其中的原委,“与羸而不助五国也”。齐国掉进了秦人为其设计的温柔陷阱里,因此,五国相继灭亡后,齐国自然难逃灭亡的厄运。
燕赵的国君,起初也有远见卓识,坚持正义不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小却是后遭灭亡。这充分验证了用武力捍卫自身利益的功效。最后由于燕太子丹采纳了荆轲刺秦王的计谋败露后,由于秦国疯狂的报复才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赵国曾经同秦国交战了五次,失败两次,得胜三次;之后,秦国又攻打赵国二次,皆被李牧率兵所击退。直到李牧遭谗言被诛后,赵国土地才尽归秦国,其都城也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没有将用兵捍卫自己国家利益的策略坚持到最后。
作者分析到此,感慨到如果齐国不亲附于秦国,燕国太子丹不采纳荆轲的计谋,赵国的良将没有被诛杀,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或许难以预料。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阐明割让土地奉秦,是六国灭亡真正原因的道理。如果六国能够戮力共同对付秦国,秦国难有招架之力,其将寝食不安。韩魏楚三国争相用土地贿赂秦国,让秦国愈日膨胀的野心更加欲壑难填。三国一再谦让,最终过早灭亡,大大壮大了秦国势力。最终,燕赵独木难支战而败亡,确实情非得已。五国灭亡,齐国与秦国直接面对,其寿终正寝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最后,作者直白向北宋当权者劝诫道:如果不能接受六国破灭的教训,为一夕安寝,频频割让土地,屡屡出卖自身利益,只能越来越助长蛮夷嚣张气焰,国家更无安宁之日。后人知之而不鉴之,其最终结局必然还再六国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