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想法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自动涌现,第二个是信以为真。所以很多时候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情绪和行为。
因为Emily(4岁)对西班牙语理解有限,很多时候她会通过观察别人肢体语言来判断意思,有时候她发现别人提到她,然后在哪里哈哈大笑,本来玩的好好的,结果她就生气哭了。
观察几次后我决定对她的想法进行干预
我就从她与爸比互动开始,当她注意到爸比在笑的时候,她脑海里的想法自动涌现以为爸比在嘲笑她。我问她:“我看见你生气的哭了,你是不是觉得爸比刚刚是在嘲笑你。”她一边点头一边抹眼泪。
我继续说,那我们先想想看爸比为什么笑呢?一开始她一个说不出来,就嚎着哭,然后我给她几个可能解释
1,爸比被你逗乐了
2,爸比觉得你可爱,开心的笑了
3,爸比嘲笑你
听到这些想法时她其实已经缓和情绪,但是心里还不确定,我接着说,那妈咪带你去找爸比,问问他的想法,一起去验证你的想法是不是对的。
然后抱起她去找爸比,爸比告诉她“我没有嘲笑你,我是觉得你刚刚说的话太鬼灵精,我逗乐了,我爱你,没有嘲笑你。”
这样的行为在她与爸比和其他人的互动中尝试好多次,当她不理解对方意思或者觉得别人嘲笑她时,我会先让她发散思维,看看别人的言行有没有其他解释意思,然后我会及时带她去求证。
多次行为干预后,我就找机会给她梳理分析,“宝贝,你发现了吗,当你改变你觉得对方是嘲笑你的想法以后,你的生气难过的情绪和大哭大闹行为也就改变了。改变你的认知,改变你的情绪和行为。以后对别人的言行要发散思维,这样你就不会老是生气难过了。”
她听完以后点点头又开心的去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