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一个人洞察自己和时代的深度,与自身所受痛苦的强度是成正比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痛苦能激发、磨炼人,逆境能锻炼、成就人,因为人有求生的欲望和摆脱痛苦的本能,本能的发挥、主观的努力挣扎,都会最大限度调动身心潜力,把人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逆境对人的激发作用。逆境有被动而至的,有自我加压主动寻求的,但“害里生恩”“天道酬勤”,只要正确对待就都对人大有益处。
❤️主观意识的作为一定要适合、顺应潜意识的特点、规律,不要造作生祸,使民心顽劣,另一方面对待潜在的劣根、恶习也要痛下决心,加以清除,不可任其自然、随波逐流。
❤️《道德经》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以道和德的高度去对待修行,则一切和谐自然,没有对立、冲突、扭曲,“魔”无从来,不劳费心,“偏”亦不出。在正念修行中,只要我们尊重潜意识的特性、规律,做到和谐于天地人事,随缘而定,则诸事和顺,少见“入魔”、出偏。
❤️明心见性,“性”是本性之特性、状态、规律,而不仅仅是其形象、相状。执迷于眼见为实,但“人心唯危”,看见了可能更容易造成干扰。
❤️本性显现,为身心共觉,其影响是真实不虚的,明显异于常态,是实实在在的事,不必强求眼见为实。
❤️人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是相对的、并存的,兼顾一切、优点俱备是不可能的,从“道”的角度看,是它们全部而不只是优点推动着人的进步。人们要做的是要使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越来越多、缺点和短处越来越脱离低级、庸俗境界。
❤️所谓缺点也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点,对此是缺点、不足,对彼则未必,从所有的角度看某一点它都是缺点或优点是不可能的。
❤️不少时候,缺点是为优点而存在的,是“缺点”的付出、代价换来了“优点”的产生。在武侠小说中,所谓的“命门”就是这个道理。也许你可以练得全身刀枪不入,但必须留一处“命门”作为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窗口,此处即是最薄弱的致命处,但没有这个,所谓的刀枪不入功夫就练不成。
❤️修行是一件长期的事,短期内不可求全、求纯,水清则无鱼,过于求全、求纯的修行是缺乏生机、活力的,因为“道”是涵盖阴阳的。对自己和别人的缺点和毛病,只要它不是“恶性”的,就不必过于嫌恶,也不要心焦,也许在某种意义、程度上它的存在是必要的。
❤️不要为克服缺点而只去克服缺点,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强化自己的优点、长处和良好本能上,与此相配合,自然地,缺点和毛病也就应运而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