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婆婆相处了五六年了,中间不是没有过意见不统一,尤其在孩子身上,婆婆跟我的观点还是很不一致的。比如,她要喂孩子吃饭,希望孩子多吃。她说孩子不能老惯着,什么都顺着她还了得。我不那么想,也不会按照她的做,基本上都是很坦然的说出我的看法,然后理解她的做法。我不试图改变她,她也接受我的样子。其实孩子会自己选择。我跟婆婆教养模式不一样,但是情绪上没有冲突。孩子看到的就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而已。大多时候,我对她要求很具体,她也有不情愿,但是我同时会有更多花样跟她玩,所以只要我在家,她一定是追着我,服从着我的管教。婆婆可能在很多事情上有妥协,但是我不干涉,她也会有自己的限度,适当宠一下孩子,我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嘛。当然对于大多数事情上,我们看法还是一致的,因为我们会一直沟通嘛。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完整的,孩子虽然看到了不一致,但那是大人自己的风格,并不影响她对于事情本身的认知。所以,小孩在很多时候,跟外人打交道,能够接受别人不同的想法做法,而且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
所以我很想说,思维和行动上的真正一致性对一个人的情绪,对于教育孩子有多重要。记得婆婆刚来,我们生活习惯也有很多不一样,比如她老吃剩饭,比如她喜欢什么东西都摆在明面,这些都让我感觉很别扭。如果不说,自己一直忍,那是很难受的,因为自己必然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谁也不例外。我跟婆婆说了看到她吃剩饭的感觉,我觉得不尊重老人自己就是犯错,老人其实刚开始跟儿媳相处,都陪着一份小心,让老人心安是最重要的,我的出发点不是那些表面工作,是希望真心的对她好,她怎么会不明白呢?我对她说,咱们刚开始在一起,都有不适应,谁都可以说出来,怎么说都行,只要不忍着自己委屈就可以了。婆婆刚开始是不说的,看我的表现,慢慢的说话越来越坦然。我们的交流,也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她的做法,自然分歧就少了。后来,家里遇到什么事,我都是主动问她的看法,婆婆有文化,头脑也灵活,在村里这么多年一直做些左邻右舍的调解工作,很多事情上的见解是非常老道,又开明的,这让我学习不少。
婆婆和老公习惯于做,不喜欢说,而且事情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解释不辩解,可能是生活的艰辛给他们形成的习惯吧,当然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谁能没有情绪呢?我跟婆婆的聊天中,努力做到接纳婆婆的情绪,每次看到婆婆动容,哭泣,感觉我们的心贴近了。这两年,婆婆开始跟我讲一些家里的事情,其实这也是秘密,比如公公的钱都让大姐她们拿走了。她是为了告诉我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愤怒,还有大姐到现在也不能理解她的委屈,却全然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儿媳呀!我想到这些,内心充满感动。
孩子大了,婆婆每到春天就回老家去了,没有她每天做的不好吃却很清淡的饭菜,我还真的不习惯了。初夏,农村的空气都是美的,过两天,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