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好,自为之
01 对抗
总体上,人就是分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办事,一类是为了斗气。
办事的思维体现在,什么事情都是有解决方式的,好有好的解决办法,坏有坏的应对之道,最不济了躲远点,别让腌臜东西妨碍自己,但最终结果都是高效解决问题,快速稳当办事情,为事情的最终目的服务。
而斗气的思维体现在,什么事情最终都偏离了初衷,变得不是忠于事情本身,他们不知不觉中就把事情向互相对抗那个方向引导。跟人对抗,跟团体对抗,跟潮流对抗,跟人性对抗,跟权势对抗,甚至跟自己对抗。
办事的思维,显见于优秀的销售人员和商业人士,我就是为了拿下客户签合同,就是为了赚那个钱的,你说点难听话,做点难看脸色,使点什么小策略,无伤大雅,不损害我根本利益,都好说,不管是什么手段,达到我的目的就好。
斗气的思维,也常见。
家庭里,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争对错、意气用事,而不顾整个家庭走向和利益的家庭成员。
行政人员,所谓的清者自清、洁身自好者,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与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搞对抗,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清高道德感,而顾不上大局者。
销售人员,为了客户的某个细节而耿耿于怀,放弃大目标,在小细节上争气斗狠给对方使绊子的。
跟人性对抗,跟自己对抗的,也是,不合群者、愤青、反动者,他们看不惯太多东西,别人的习惯、言行方式、价值观、人性,看不惯一些社会现象。拧巴者,逼迫自己必须如何如何者,他们则是看不惯自己,要跟自己斗。
这并不是某个个体意识上的选择,而更像是一种先天的基因优劣,这种不同,让人在祖辈所在的阶层和生活境况里,走不出去。保护了优秀者,也禁锢了恶劣者。
其实,每个个体的能量都是相当的,不过是有人用这个能量去外界搏大,而有人拿这个力气内耗自伤罢了。
这一正一负,就成了所谓的“马太效应”。
所以说,越来越喜欢“自作自受”“好自为之”这种词语,它并不贬义,而是一个特别中正的表述,包含了太多根本规律。
这个词,适合用来激励鞭策反复修正自己。
02 站队
当你自己都没跟自己站在一起的时候,还要指望上天站在你这边吗?
这句话对我冲击挺大的,更坚韧一点。
03 对话
有些人,你跟他对话会觉得很舒服,能没有负担的将感受跟他分享。
有些人,你会觉得哪怕只说一句都是多余的。不但对说出去的那句话感到懊恼不已,会想“我脑袋被驴踢了,竟然跟他说这个”,另一方面会暗下决心,以后少跟他说话,甚至闭嘴不说。
有了这种感觉和决心后,这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过道就变窄了,甚至完全封闭了。
这也就意味着,这段人际关系最多只能维持到一个普通水平,再无深入的可能。
其实,沟通的意义,不代表我们要同意对方的每一个观点,也不意味着我们要给对方提供什么建议或者解决之道,更不是因为对方向我们敞开心扉,而让我们有资格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去评判、指责对方,在这一刻表现得自己比对方高明等等。
而在于,我们告诉对方,我在这,我愿意听你表达。
一个人倾吐个人想法或感受时,就是自我梳理的过程,或者叫自愈过程。如果他需要别人的建议和帮助,他会直接求助,而非倾吐。
这个问题,是我在身边人和自身上都有发现的。为什么父母的话我们不爱听,为什么夫妻沟通少甚至零沟通,为什么孩子啥事都不跟这个家长说等等,都能从这方面找到答案。
当我对他人的回应有需求而碰壁时,我也在想,对他人的回应,我是否犯了上面说得那些错误呢?我是否做到充分考虑对方需要了呢?
很多事情,主动发现自己的bug,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不足,不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主动纠错并调整改善,更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可能有时候会想,切,凭什么我改变,我改了,别人能改吗,等等,这种想法。
确实,很多调整和改变,也许不能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发挥作用,但它对完善我们自己,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态度也一定是有帮助的。
总之,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不要在一兵一卒上犯计较。
04 坚持
间歇性的,我会怀疑自己坚持每天写下这些文字的意义,有时会否定自己说,你这纯粹是悲春伤秋,空头文字游戏,拿这点时间去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性价比更高吧。
大多数时,我还清醒,相信这样做的意义。
我是一个缺失童年教育的人,小时候,只有人用各种言语刺激或者具体行动暗示或明示我,你那样不对,你这样不行。
可从来没人正向引导我告诉我,怎样做才是对的,我要秉承一种什么精神理念,去怎样为人做事采取行动。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一位叔叔到家里吃饭,我伸筷子夹鱼肉的时候,被我妈妈当着家人和客人一顿血口大骂,骂的我蒙圈。
等骂完了,我心塞着哭得云里雾里,充满了在客人面前被辱骂的羞耻感,到那一刻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骂。
那位叔叔尴尬地为我说情,我妈跟对方解释,我才知道是因为客人还没夹菜,我第一个去夹菜了。
可是,平日里那么多次家人自己吃饭,我妈从没告诉过我这样一个礼仪,她从来没有正向引导过我,怎样做才是合乎礼仪的。而只是在情绪使然的情况下,高兴了不说不骂,不高兴了,不分时机和场合,没有底线的大骂。都不去考虑,当着客人骂小孩,你倒底是在骂小孩,还是在骂客人这样一个更大更严肃的礼仪问题。
可能这就是他们那代人所谓的教育。这种教育,就像考试没有指定答案,连答案的标准范围都没圈定,你怎么写答案,得到的都是“不对”“不得分”“不及格”,让人不知所措,心理没底。
没人告诉你,怎样做是一个美好的人,只有人在旁边等着评判你、指责你说,你是个很差劲的人。
这样的“教育”导致我对世界的认知和处理,很模糊很情绪化,畏畏缩缩战战兢兢,也更容易在情感心绪上被暗示和被利用。一件事情面前,我没有什么是非观,我也不知道怎样做是合乎礼仪的,是符合一种大众规范的。我只知道,某件事某个情节牵连出来的,都是让我非常痛苦非常耻辱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回忆和情感体验,陷在里面,呛得不能喘气。
这种情景,在我的童年少年直至青年时期,一再重演,一再累加,最终,印在我脑袋里和心理的,只有痛苦耻辱和自轻自贱在别人面前直不起腰板抬不起头的这种东西。不可否认,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也有过快乐和温馨,但最终都被更强烈的痛感和耻辱感盖压过去。
我深深地活在这些负面的情绪里,纠缠在这片乱网中跳不出来。无法从更开阔更大局的角度去看待并处理自己相关的一切问题。
如果说,有孩子之前,我只能呻吟说,我疼,痛不欲生又没有出口的那种疼。那有了孩子以后,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终于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这些美好,除了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疮口脓包外,还能有意志支撑自己去看到一点光亮,还能有心理动力来克服并为自己治疗这些伤痛,还能抱有希望说我还有机会塑造自己真正做一个人。
不再把所有精力去咀嚼伤痛,我才有精力去做点对自己有意的事情。
可能,在文字上的这点坚持,是我惟一的镇痛药和自我抚育的营养品了。
我和我,在对话中,梳理过往,关照自己,从来去中,看到长短,知道长远。起起伏伏,它们不必符合多少人的口味和价值观,只是在帮助我从一个比较阴暗逼仄的地方踉踉跄跄走出来,终于可以迎着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