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人心》这本书是梁淑溟出版诸多书本中的精华,人生几十年总结出来的实践真理,非常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借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事半功倍!
在书中第十七章和十八章准备正对道德谈了他的看法!
何为“道德”?
梁老的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要有能以彼此相安共处的一种路道,而后乃得成社会共同生活。此通行路道取得公认和共信便成为当地的礼俗。凡行事合乎礼俗,就为其社会所崇奖而称之为道德;反之,则认为不道德而受排斥。”
简单说道德就是行事合乎当地的礼俗,而每个地域环境情景不同,礼俗自然也是不同了。
道德之于个人
关于道德他总结一段话,“生命本性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人在生活中能实践乎此生命本性便是道德”。“德”者,得也;有得乎道,是谓道德;而“道”则正指宇宙生命本性而说。
这里理解是“人类生命的本性就是要不断的努力向上,追求让自己变的更好,而在生活中去实践这一本性便就是符合道德的,又或者说这就是道德。”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人活着就是要与各种事周旋”,恰好应征了梁老的总结,人活着就是要不断的拼搏。
个人的习惯和社会礼俗相关联,多半随和礼俗,此庸俗的道德,缺乏独立自主;古人说:“乡愿,德之贼也。”非讲求真道德者之所取。“学至气质变化方是有功”,是讲求真道德者之言。
社会中有很多风俗习惯,个人如果一味的去追求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标准),最终只会迷失自己,而且那也并不是真正的道德。真正的道德是去追求不断提升自己,追求自我蜕变以达到更好,在于向内寻找而不是向外寻求肯定。
“乡愿,德之贼也”,这句意思是那些一门心思追求达到社会公认礼俗并以这些标榜自己的人,在德行看似有所突破其实本质与小偷一般无二。
道德不道德之分,全从向上抑或堕落而分,不在其他。在向上与堕落的问题上,防微杜渐靠自觉。
人如何变的道德或不道德,完全是依靠自己去追求积极向上,还是去自甘堕落,与其他人和物无关。这种选择更多的是依靠自己觉悟能力或者说自律才能达到。
道德之于群体
一切文明进步虽有个人创造之功,其实先决条件都来自社会。
这句已经得到了现代社会的普遍共识。简单说文明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社会群聚的形成,就好比说城镇化程度越高,人类的文明程度就越会大,是正比关系。
没有社会群聚的诞生,人类就不会从生存态中解放出来,开始依靠理智的智慧解决环境的问题;反之就只能去适应环境图生存。
道德之于群体中,就是个人要对社会有贡献,尽上自己的义务,那便为道德;否则,就是不道德。
群体的道德,包含了个人对个人、个人对集体、集体对个人、集体对集体的那种相互关系在内,这种关系不是规定好就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
群体道德上的义务是靠个人自觉遵循的,是非强制的,有伦理道德之说。
智、仁、勇三者时道德的内涵素质,组成成分。三者是人类生命中所有的,以这三者为人群行事标准,可以称之为道德。
自非出类拔萃自觉能动的极少数人外,大多在人与人关系上顺从其时其地生活规制以行事,不出乎庸俗道德。
对与群体的道德,一方面帮助人类更好的协作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个体的卓越突破。往往只有那些少数敢于打破常规的个体,才能促使人类群体往前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金字塔的本质。
让我想起了张教授的话,群体中执政党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阻止阶级固化,让阶级得意流动,只有这样群体才能不断的“自我翻新”,也就是我们理解的社会进步。
小结
1955年梁老起笔写这本书,并与1957年完成,但其草纲可追溯到1927年,在北大开课中也谈过。在2020年的今天去读70年的书,真的是唏嘘感时刻伴随,有很多在我们来说非常平常的知识(你可以说打小我们知道了),可再那个年代的他们可谓是“异类”,犹如天塌了一类概念知识(可能有些夸张了)。
我更多想表达的是,“知识得以传承下来才让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不然就真的死循环了”,还有就是“读史可以明智”这话说的非常对,非常对。
对于这本书,我索求的是感悟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的思维方式,而这几章节内容正好达到了我的期望,特别是70年前的对未来的思考。
往期荐读
推荐关注我的专辑:阅尽书卷·读书
我的微信公众号:work2life
喜欢读书的朋友可以加入我的读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