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车里是我、我爸还有他的同事C,广播里放了一条一条新闻:某地一13岁男孩因高空抛物而被全楼驱逐……车进了隧道,后来的内容不知道了。
听完第一反应:“熊孩子”标签先贴上,全楼驱逐大快人心。没想到两位大叔异口同声,太极端了,“还是个孩子嘛”。
我爸说起前几天发生在我们小区的一件事。一个10岁小男孩在小区电梯里便溺,监控视频被发到小区的微信群,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纷纷口诛笔伐,小男孩的爸妈反复道歉,(小孩爸爸说小孩已经被他狠狠打了一顿),然后他妈妈去电梯里打扫了卫生又买了消毒液处理了,我爸和几个业主就在群里劝大家得饶人处且饶人,但大家还是不太接受,小男孩的爸妈说小孩子已经不太敢回小区了……
听完这事我还有点小震惊,不知道除了微信群里的语言攻击外是不是有人把愤怒延伸到现实中了,不然这一家人压力咋这么大。我爸和C就聊这件事,说不知道现在的人咋戾气这么重,十岁十三岁都还是小孩子,这都是可以原谅的。最后C慨叹了一句:主要还是没有孩子。说实话听完他俩讨论我心里第一反应其实是敬佩他们的宽容的,想到一个词——“父母心”,同时为自己粗暴的判断感到一丝不安。
现在这种“熊孩子和大人作斗争”新闻不时就见于报端,有时还有暴力行为,但是在一部分熊孩子作恶的背后,也有一些后续调查其实就是成年人欺负小孩。人们都说厌恶的不是熊孩子,而是背后的熊家长,就说自己小区里那个孩子的家长,我觉得有点不太称职吧,单说“暴打孩子一顿”这种解决方式实在不可取,无论是因为平时疏于管教还是孩子偶然皮,出事了打孩子,其实也是转嫁压力发泄情绪罢了。希望熊家长少一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吧,毕竟小孩子的可塑性还是很强的,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大多数熊孩子重回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