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总有千场雪,世上再无悍刀行。
金庸之后无武侠,《雪中》之后无江湖。
这本书,算是算得上20世界80年代之后的作品了。它目前在广大读者眼中大概仍算是一本网文小说了。也不是人们惯性思维中的写作“大家”,它的作者叫烽火戏诸侯,但我相当推崇。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区分网文小说和名家著作,这都是时代的体现。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在之后一定会是一部经典。
“终于读完《雪中悍刀行》了,爽!”这是我读完后对一个高中同学说的话
在我读完结局后,心里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久久的荡气回肠。虽然他同样是一本主角前期小白,中期苦修,后期虐菜的故事,但书中的种种配角,或者说是同样极具分量的其他人物,将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支撑了起来。除却描写人物不谈,总管(作者的别名)对风景、打戏的描写之深,同样让人回味无穷。
庙堂之下,是兵卒。没有身处战争年代,我们对当兵打仗很难有什么特别大的感触,似乎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一些院线电影,如战狼等,都衬托了一点个人主义,以及主角光环。但当兵就是一件很冷酷的事情。总管笔下,规模不过数十人,两方谍子碰面时的打斗,或是数以万计的沙场战争,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他们也不把自己的命当值钱的东西。打仗会死人这么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谁都懂,谁也都不懂。但看了书后,我若能成为北凉兵卒的一员,我只会骄傲,对,没必要去做一个主角。书中有一段情节,是那目盲老兵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南征北战,却落得个凄凉下场,终于在死前得见大将军徐骁之后的翻身单膝跪地抱拳用尽最后气力一拜,“北凉老卒徐涌关拜见大将军!”。如此老兵。老兵风骨。
庙堂之上,是社稷。总管对权术的描写当真到位,让我大开眼界。庙堂最高张巨鹿,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做了一件错的事,其实可能是做了一件对的事。可能我的见解有点拗口,但我想说,我们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表面,或是当下。张巨鹿做到了一人之下,却仍一身正气,最后那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两不相欠。我张巨鹿最后跟天下百姓无非是要了一壶酒和,不算多吧?”让人潸然泪下。最后慷慨赴死 。赴死为何?为何赴死?为了社稷。世人不懂又如何?人臣风骨。
庙堂之外,是江湖。
江湖有人。有那“愿世间心诚剑士人人会两袖青蛇,愿天下惊艳剑士人人可剑开天门”的倜傥老剑仙李淳罡,一声“剑来”借剑千万;有那腰悬木剑,“我以手足换手足”的落魄游侠儿温华,带着真实的江湖气,邋遢,爱逞强,不像那金庸笔下的江湖人士,似乎时时都很阔气的样子,反而显得不这么江湖了;有那“莫道书生无胆气,敢叫天地沉入海”的读书人轩辕敬城,大雪坪上慷慨激昂一句“请老祖宗赴死!”,道尽了书生风流;有那“宁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篱下活”的曹青衣,最为意气;有那……其实每一个角色,都可能是我们心中向往的那一个自在活法。什么样的书算是好书?只恨不是书中客!这是总管为我们描述的江湖风骨。
江湖有酒。酒是一很奇妙的意象。书中的人物,游侠,靠着醇酒快意人生,书外的我也恨不得以酒佐书。真到了意气激昂的时刻,书中角把酒葫芦那么一扬,此时唯有酒能让我们有共鸣吧。总管笔下的酒,有酒鬼的酒,有雏儿的酒,有书生的酒,有将士的酒。他让酒成为了我心中的“好东西”。为什么喝酒?不知道,想喝而已。能醉人吗?不知道。但有时候美酒醉不倒的人,美人可以。
江湖有美人。“无醇酒美人,不愿来此人间;无快剑挚友,不愿老此江湖。”美人一定是江湖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所有网文绕不开的话题。总管笔下,美人会有那美的地方透出纸砚,似乎就在脑海中构建。美而不淫,让小说添色的同时不掉档次。不得不承认,读者大都喜欢这一部分。谁不崇尚美呢?“六宫粉黛独见你,这就是美人。”
再说总管的描写。古龙的武侠小说有那种古意的特色,我认为总管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论是细节刻画还是景物渲染,都如同一幕幕电影画面,清晰的定格在眼前。总管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老掉书袋了,读者戏称其他小说是主角在装逼,总管的文是作者在装逼。能看到书中会有大量的引用让人觉得,哇,这个人好厉害,他的文笔太好了。我便还停留在这一“膜拜”总管的程度上。我倒觉得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类风格确实很影响到我,古句随手而来,或是更多的自己随口一写,便成一句诗。虽然这很酸。
更重要的是,我在书中学到了很多。道理太多,纸上装不下。
那些波澜壮阔的江湖,我像一个刚入世的少年,直直的闯入了。
当浮一大白,遥敬各位书友。
(所以啊,我经常向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至于我为什么想到要写这么一本网文的读后感,我只觉得,网文在如今不仅比例会比那些早早成为名家的作品多得多,而且年轻人更多的我觉得是喜欢去读网文的。既然推广名作的难度不小,那为何不迎合年轻人的想法,加强网文的质量。经典化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品的内容是不会变的。所以不一定要拘泥于经典。我想读那些未来的“经典”。今人不必不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