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编前的那些年,每获得一项被认可的成绩荣誉时,我就常常告诉自己“默默耕耘,静静收获”。今天我从王琴玉老师那儿学会了一句做人做事的开心秘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自从去年入编后,我来到异地乡镇一所农村学校上班,孤身一人在异地正式开始了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涯,从城市到乡村,从省会到小县城最偏僻的乡镇,除了生活上的不适应,各种落差也给心里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特别是遇到现实中落选学校里的某项评优时,回想自己一年来的辛勤努力付出,难免有些失落,心里的委屈无限变大,顿时变得很压抑。如何解压释怀,和智者聊聊。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和蔼可亲的智者,专业成长路上遇到问题,找她,她总能给予你专业的锦囊妙计。工作上出现困扰时,她也站在你身旁,为你排忧解难。她的鼓励如同一道光,帮我照亮前进迷茫的道路;她的话语是阵阵凉风,抚慰受伤的心灵;是一种温暖的力量,推动我前进;是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反复读着王老师的文字,深入反思,走过五年的市级骨干教师,来到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行走在乡村教育上,继续给未来的自己制订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一、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坚持阅读,读书学习,能于无形中提升教师的锐气、灵气、慧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催生我们的教育智慧。这项爱好一直进行着,没有断过,喜欢每读完一本就写下读后感,做一做批注,笔记,给阅读留痕,家里最多的是我的书和孩子的绘本书。利用零碎的时间看书,收获更多的思考。
1.读专业书,提升知识内涵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断地读书、努力学习、终身学习,持续提升知识内涵和专业素质。在专业书中,我学到好多教育教学干货,然后内化进行实践,尽可能地在课堂上注入活力,让课堂生动活起来。
秋季开学后,做好两件事:一是继续研读新课标,再次把2022版的新课标逐字逐句读,反复听专家们的解读讲座,观摩名师新课改、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课,做到更深入精准把握新课标,拥有新理念,才能刚好地备课上课,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上好语文课。二是,再读《备课专业化》一书,进行实操,做到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模式。
2.博览群书,丰厚文化底蕴。
专业书有助于我们的职业成长,但作为老师更应做到博览群书。读陶行知,能让我们知道“生活即教育”;读苏霍姆林斯基,能让我们不断改进教育方式;读优秀的作品,能潜移默化地学会准确、精炼的表达;阅读经典的教育著作和教育理论,能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品。除了做一名坚持阅读的老师,还要继续做好乡镇孩子们阅读的点灯人。
开学后做这几件事:一是订阅一本专业性杂志《小学语文教师》;二是阅读一本育人专著;三是读一读王阳明、曾国潘的书籍。
二、写作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写则空。写作能快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底气,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更深入、更娴熟、更给力。特别是要勤写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教学是狭隘的教学”。教育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法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并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实现专业发展。
我们写作,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不是为物质,而是为精神。我们写作,是为了让自己的教育有滋有味,坚持写作,让自己的生命有声有色。
三、课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一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学习做自己的小课题,认认真真地记录实践思考和收获从而积淀教育的睿智。新学期订下小课题,阅读相关书籍,着手展开研究小步骤,分成小目标去一步一步实践。
个人感悟:
1.每个人的专业发展空间很大,把时间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自身专业发展上,心情会变得更好些。教会我转移注意力,提升自我专业水平。
2.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淡忘名利,一心只求孩子们受益!心态若好,一切都是春暖花开;做人做事,努力耕耘,越努力越幸运!
3.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人生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不抱怨,不牢骚,勇往直前,尽管努力,其他交给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