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文章,在朋友圈被广泛转发,可见今天话题的共鸣性。文章谈的是“病理性利他”的防御行为,自己看了这篇文章心有戚戚,因为说的就是自己,中午还无意识地做了防御行为。
中午和二姐去吃饭,路上遇到了一家看起来很好吃的甜品店,我们俩总会问对方要不要吃,二姐问我的时候一般是他想吃,我问他的时候其实是我想吃(捂脸)。但是,如果我自己一个人想吃的时候,嗯,想想,还是算了。这种拐弯对自己好的行为,就是一种病理性利他。
什么是病理性利他?过分的付出,对他人好,付出到自己成为最差的那个。这种利他主义是种假利他,以付出之名,行索取之实,所以称为病态行为。啥意思?自己的这杯水没有满,表面上想把自己的水倒给他人,其实内心是想别人可以还回那些水,甚至还交利息似的,返还更多的水。有条件的利他行为,根本是为了填满自己的水杯。
02
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是怎样的?潜意识里认知:无价值感,不值得拥有好东西→现实:但水不满,还是有需求的→情绪:不能拥有的认知和期待拥有的想法产生了差距,有内疚感→行为:为了缓解压力,那去利他吧,帮助其他人,做点有价值的事。他们是否需要也是来自于自己的投射,其实自己需要。
文章中提到父母利他行为的例子,也让我想到我和父母的关系。小学班主任总会说,你看爸爸妈妈含辛茹苦把你们长大,午饭给你们最好的,他们吃的是什么。这时候我的画面是我吃肉吃菜,然后我妈中午吃剩饭的画面,心理就特别内疚。可当时日子真没这么苦,我也没有吃的多好。
我妈一直认为钱不好挣,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要勤俭节约。她在家也会说她吃剩饭剩菜,然后给我提供好的条件。对我这么好。怎么不知道心疼她。现在想我和二姐的相处模式也是这样,触发:遇到我想要的东西→动机:自己不值得有→行为:给他买吧→好处:让他内疚,觉得欠我的,对他控制,然后每次遇到触发事件,都会有相似行为模式。
03
这种无价值的认知怎么产生的?文中的答案来自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为了得到父母的爱,照顾父母的情绪,体谅父母的难处,孩子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我记得小时候买蜡笔,我不敢挑贵的18种颜色的蜡笔买,因为我知道家里没钱,我爸被人骗走了几万元钱,我得省着花。
所以,我现在还有金钱的课题,在创意禅堂课上,我意识到自己害怕有钱,我不信我能成为百万富翁。
04
下午和大雁,悄悄抽欧卡。大雁提到的一个问题惊醒了我,她说自己为什么要先解决,因为认知知道只有自己搞定了,身边的人才能改变,目的还在其他人的改变上,没有为自己而活。
我也在为了让我父母改变,想先通过自己不焦虑,不批判来影响他们,大雁说的对,这是他们的课题。问问自己开心嘛。
只有真实的先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回到了白狗的课题。之前星梦奇旅群分享的爱自己的几个层次,我在哪一层?
爱自己,你在哪一个层面?
①爱自己的第一个层面: 吃好、喝好、睡好、冷暖照顾好,健康长寿;
②爱自己的第二个层面: 收拾打扮好自己,补充自己的知识面,去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做个讲卫生、得体、有礼貌、有美感、热爱生活的人。
③爱自己的第三个层面: 接受自己的出身,接受自己的容貌,接受自己目前的境况。
④爱自己的第四个层面: 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允许它们的存在,重视它们的表达,接受它们的爆发。慢慢学习与之相处,疏导、不抗拒、不评判、放松观察它们的流经。
⑤爱自己的第五个层面: 去沉思、觉察情绪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来自哪些原始伤痛,直视伤痛和拥抱伤痛。
⑥爱自己的第六个层面: 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有许多记忆和印痕,每一个情绪都是这些古老印痕的表达,其实每一个情绪就是一个众生。我们能与每个情绪和解、深深地爱上每个情绪,不就是开始爱自己体内的众生了吗?
⑦爱自己的第七个层面: 我们经由爱自己,走向爱自己体内的众生,走向爱外在的众生,从而开始了真正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