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一生礼佛,留下了不少禅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大抵应该是《题西林壁》吧,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俗的语言,精炼的文字,优美的韵律,让不可名状的庐山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留给了阅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成就了千古绝唱。然而,在这之后的文人墨客们,却给这首诗赋予了各种的隐喻和意象,让这首诗变得“诗将不诗”了。窃以为,这首诗就是苏大学士的庐山游后感,那就是他眼中的庐山真容。
龙泉驿,由于龙泉山的存在,曾经是成都通往重庆的重要驿站和关卡。在过往的岁月中,也短暂的繁华过。但随着成渝高速、高铁、飞机等各种交通方式兴起,龙泉变得有些没落和寂静,唯一耳熟能详的,就是花果之乡的美誉。我在龙泉已待了近二十年,见证了最初的荒草丛生,也经历了它的跨越式发展,亲近过它的大街小巷,也远离过它外出求学工作,但我始终觉得。它于我,是一个外人,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障碍,无影无形,却如鲠在喉。直到那句“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晨钟暮鼓般敲响了我,让我似乎明白了原因。我一直在它的体内游走,即便远行,也仅仅是从一个“器官”到另一个“器官”,无法窥其全貌,无法明其真身。要真正的走进龙泉,融入它,只有一种方法---上山去,一如赵州老禅师的“喝茶去”一般。
龙泉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起绵阳,南达乐山。全长200千米,宽10千米,整个山脉狭窄而长。龙泉山脉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盆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而我要去寻访的,自然是龙泉山脉的最高点,海拔1041米的峰顶,因为只有在那里,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有在那里,龙泉的全貌才会完整的浮现,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感受的龙泉从古到今的脉动。
九点,我准时从山脚出发,沿着G318国道行驶,路况很好,但曲折蜿蜒的路形,让我不得不小心谨慎。这似乎在提醒着,我在接近大自然,即便是以现今如此先进的技术,也必须保持着敬畏,否则路边的悬崖会分分钟教你如何变“鬼”。于是我两眼直视前方,心无旁骛,路边的景色也被一一忽略。经过了尽20分钟行驶,我来到了龙泉山顶。寻了地方,把车停好,我便迫不及待的搜索起来。在西北方向,有一大块平地,搭着一些钢构的房子,上书“抢险指挥部”,似是汛期政府的临时办公场所。我快步穿过平台,来到边缘,那是一处风雨走廊,透过走廊,近处是一片山间田畦,几颗高大的榕树矗立在桃李之间,虽无桃红李绿,但这种笔直高大的茂盛,却第一时间吸引了我的目光。顺着榕树望向远方,我心中顿时涌起了“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豪迈。远方的城市已影影绰绰。从这个角度望去,曾以为熟悉的龙泉,却在心中涌起一股陌生而遥远的感觉。似乎有一种错觉,我身处五柳先生的桃花源中,周围是挺拔的林木和摇曳的野花,清脆的鸟鸣和着夏蝉的轻吟,伴着蝴蝶在翩翩起舞,似是人间仙境。但当目光跨过长廊,直视远方时,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如甲虫般的汽车,呼啸而过的钢铁巨鸟和着那如梦似幻的雾霾,让我有了一眼千年的不真实感,似是悟开了佛家的天眼般,今昔是何昔!于是我极目远眺,视力的极限处,似海市蜃楼般的建筑在青山之上若隐若现,于云雾间,于山岚中,飘动着,舞蹈着,张扬着,那遥看近却无的神韵,便是龙泉的真意吗?这便是我要追寻的理解吗?山的后面还有山,但这座城市的后面还有什么呢?我问向这山,但山无语,我亦无语。
沉默的我,拾级而上,走向顶峰,当海拔指针指向1041米时,入目的确是一座酒吧!它如此突兀的矗立在峰顶,倔强得不与周边的一切融合。屋子的造型倒是很古朴,呈长方形,三分之二是酒吧,三分之一是搭着雨棚的露天休息处。但是房屋古怪的融合了多种风格。屋顶是青瓦,造型颇似古代徽派;墙面却是原木,连招牌也是用仿木的材质制成,挂在门口,随风飘荡,美国西部牛仔的既视感扑面而来;而围着屋子的小走廊上,挂着造型各异的轮胎和一些现代工业装饰品,后现代工业LOFT风让人无法忽视;而屋内的装饰,却带有日本设计大师安藤忠雄的自然和极简的风格,配合着来此歇息的众多骑友,让我突然有种穿越到精灵旅社的错觉,如果不是明晃晃的太阳,如果不是那鲜红的乐途招牌,我都有呼唤德古拉伯爵的冲动!我继续前行,经过酒吧,前面就是一处如同悬崖的坡面,景色豁然开朗。这里面朝群山,天与山相牵,山与山相连,云在山间行走,山在云里浮现,凡尘的气息一下淡了许多。近处似梯田般的茶园、果林和菜地犬牙交错,不分你我;偶尔散布期间松柏,如调皮的孩子般,到处撒欢,但又美若画卷。在远处山沟的平坦处,星星点点的房子坐落其间,红砖青瓦,甚是显眼,而连接房子的,是一条条灰白的小路,好似穿行其间的血管一般。偶尔的人车经过,就像血液流动,整个山沟都活过来般。本想寻一条小道,拾级而下,偏偏周围没路,只能安慰自己,也许远品胜于近观,也许这就是我与山之间斩不断的姻缘。临下山之时,我对着龙泉山大声喊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吧!”在别人异样和惊诧的目光中,我大笑着扬长而去。
曾以为,除了山顶,没有风景;除了巫山,不再见云。但当我行至山腰处时,我才发现自己是too young too simple。一座人造的二层亭楼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减速将车停好,信步前往。来到亭子前,才发现亭子不大,却挺高,清漆后的实木材质,让古朴造型的四角亭,显得不伦不类,但我无来由的想起了休休亭,“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是不是也一如此景呢?于是我登高远眺。由于已到半山腰,世俗的味道越来越浓,交错的马路,精致的小洋楼以及耳边轰鸣不断的汽车声音,似乎宣告着它人境的定位。但即便如此,山的灵气和伟岸还是包容着一切,让所有的刻意和做作都温柔成它的美丽、和谐与有趣。人与自然,繁华与宁静,在这似乎是一个整体,唯一没有争议的是,这还在山中。所以,不用犹豫,即便在山腰,也可随意寻一处高地,一方石头,或如我般登上亭楼,放眼望去,亦是满眼风景,亦能感受到山入柴门窄,桥通野路长的情趣,亦能体会到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下得亭楼,背阴处有卖水果的果农,鲜嫩的水蜜桃和果农黝黑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我的心中若有所悟,万载的龙泉山和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的龙泉人,不正是通过相互的贡献才互相的交融吗?龙泉人付出汗水和辛劳,龙泉山报以食物和美景,于是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啊,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而我只在伴没有陪,只在索取没有付出,如何能融入这座城市,如何能读懂这座山呢?
此次龙泉山之行,可谓收获满满,但也可说一无所获。太短的时间里,我只看到了它的壮美,它的伟岸,我还不能识其真面目。我想,我还会用更多的时间,在不同的季节,选各样的方式,来走近它。青山本无字,常读便是书。我想,它会告诉我想知道的一切。
下次,如果在寒冷的冬季,在龙泉山遇到一个骑着自行车,还大声唱着歌的人,别犹豫,请叫住那个我,让我们一起去读懂龙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