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月与安生,被拍成了电影。这名字听着就是安妮宝贝的风格,马上就想到纠缠的爱恨情仇,剪也剪不断,理来理去也还是乱。光是想到这些,我就没兴趣看,现在最烦这,纠缠来纠缠去的情情爱爱,弄得一辈子人生全耗在这上面了。
不过话说,我年轻时也是琼瑶迷,沉迷于爱情小说中的情爱纠缠,不能自拔。只好说,那些年,我们都曾年轻过的日子…
然而,现在一眼望去,这种小说电影,一个字,虐心。不累吗?
但我还是去看了,不知道为什么。潜意识大概是想看看自己还能不能被虐心。
2
少年时的友情永远那么纯真简单。七月是安静,乖顺的,安生是活泼的,张扬的,那段青葱岁月多么美好。七月喜欢安生,因为,和安生在一起,永远是快乐的。安生替七月活出了自己压抑的一面。
有时候你喜欢一个人,就是因为那个人身上有你的一部分,没有那个人,你无法活出完整的自己。说白了,你通过喜欢另一个人来喜欢自己的另一部分。相反,讨厌一个人也是,其实是讨厌自己的某一部分。
七月和安生是彼此的影子,丢开谁,都像是撕裂了自己。
她们的感情从13岁开始,直到27岁时,七月死,爱着,恨着,分不开,彼此撕裂着。
这是两个女人之间的爱吗?想起李安导演的《断背山》,两个男人之间要死要活的爱。maybe,真的爱,发生在灵魂深处,谁也无法触摸,说清。
小时候,两个人是纯纯的友情,长大后,爱情来了,两个人变成三个人,青春的烦恼来了,三个人的爱恨纠缠拉开序幕。
3
安生离开了,带着家明送的玉坠,七月送别时看见,心痛不已。后来,七月和家明顺利上大学工作,准备结婚。安生居无定所,漂泊不定,打着各种零工,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爱的人。
七月顺利在银行工作,体面稳定。家明决定去北京闯荡两年回来结婚。他走了,像当初送安生走一样,七月心痛不已。
这时,安生回来了。
有时候,有些话,不能说,一说,便是错,便是误会。七月和安生在上海,不经意都说了以前没说出口的话。爱的越深,越容易受伤害,她们又一次分开了。
七月来北京找家明,看见家明拖着喝醉酒的安生回来。安生解释,但显然,说不清楚,连她们自己也哭泣着哀叹,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家明在婚礼当天逃跑了,是七月在婚礼前一天晚上嘱咐家明的,因为她不想和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过一辈子。不知道一向乖顺的七月哪来这么大的勇气,也许,此刻她才活出了像安生的那一部分。
后来,七月离开了小镇,过起了从前安生漂泊流浪的生活。安生过起了从前七月乖顺稳定的生活。又后来,七月挺着肚子来找安生,七月生下了家明的孩子,却因出血过多死亡。
安生抚养着七月的女儿,遇见家明,告诉的却是这样一个版本,七月生下了家明的孩子,一个人离开,不知去了哪里。
4
电影结束了,我心里冒出一句话:为什么要把人生活成虐心模式呢?
当然,这是电影,是艺术,要高于生活。从现实层面讨论一下,其实,讨论谁对谁错,谁爱谁更多,永远说不清楚。生活永远是靠自己过出来的。都是自己一次次选择的结果,重要的是,每一次跟从自己的内心的吗?
任何关系都应该有一定的界限,否则,界限模糊,超越界限,一定会造成误会,破坏关系。三个人,离得太近,近得没有了界限,友情和爱情都模糊了。害怕伤害,却注定要伤害。
友情无需让爱情进入,爱情也不必让友情参与。两个人的关系也许可以纯粹,但三个人的关系,往往友情爱情俱焚。谁都没有那么高尚,看清楚人性的弱点,不完美,承认它,就是成长。
说到底,谁都渴望爱,都想追寻爱。但就是做不到,爱就大声说出来,不爱也早点大声说。因为,每个人都害怕真相。每个人以为不说,就没有伤害,但不说却是最大的欺骗与伤害。谁都没有做真实的自己,也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真实可能会造成暂时的伤害,却使关系变得清楚简单。不真实,自以为是好意,却不知,其实每个人心知肚明。真真假假的关系就像乱了的毛线团,越来越复杂。
比起七月和安生,家明更加不真实,他对七月有责任,又牵挂安生,他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甚至他不清楚自己到底爱谁。最后,他选择逃避。这个男人,界限不清,感情模糊,毁了爱情,也毁了两个女人的友情。自己也背负良心的折磨。
最后,七月和安生都选择追逐内心的真实,她们活出了真实的自己,经历生活的打磨,有了很多沧桑的友情依旧,只是七月永远地离开了。
剧终,我没有被虐到心,因为,这一切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原本可以不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