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好的一席话:
学谦虚前请先学张狂,法家不锁你的喉,儒家也没捏你的肋,谦卦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看上去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在鼓励大家采取,谦逊,柔和,低调的姿态,教我们柔的功夫,但是要清楚一件事,很多经典的教育对象是君子大人,说通俗一点这些秘籍,都是写给功夫比较深厚的高手的,所以他会着重这些人的问题,强调某些方面,没有足够的内力就去练高级的功夫,只会把自己练废,道柔的基础是能刚,守雌的基础是知雄,能忍的前提是手里有把刀,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得道的高人,就不要总是拿高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要总想着退让有好礼貌,因为只要你还感到内心的冲突,还觉得拧巴,你所有的忍让,最后都会成为爆炸的燃料,学收先要学放,学低调先要学张扬,学谦让先要学敢争,阴阳,捭阖,无不如此,仁义如果没有威势作为基础,就都是讨好,没原则乡愿,孔子最看不起的就是乡愿,他说乡愿,德之贼也,易经谦卦,初爻讲在讲,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到了第五第六爻就在讲,利用侵伐,无不利,不是经典有问题,而是修炼的次序出了问题,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捐者有所不为也。儒家讲诚,也就是勇于承认自己内心的想法,对自己诚,想要就承认想要,想占便宜就承认,有私心也要承认,想骂人就承认想骂人,生气了就承认生气了,要接受我们作为一个人有这些冲动,非常合理,不必自责,想要又不敢承认,假装圣人君子,结果就是自己拧巴,先练放再练收,你的情绪才能收放自如,否则就是放也放不出去,收也收不回来纠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