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老黄讲运营的第一课,记住最重要的是“思考框架”的意识。
思考框架是什么?就如家中的衣柜一样,建立一个好的整理习惯方式,明确了如何放,如何取,就能减少很多找衣服的时间。
思考框架是一种看待事物,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解决问题,辨别真相的高度。可以让思考往正确的方向去。
老黄举了三个例子,
1、《认知设计》这本书的读书会分享过程
这是一本关于课程设计的书。读完这本书之后,很多的同事在读后感中,提出面向细节的解决方案。例如,课程中是否应该增加一些之前没有考虑过的环节、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应该增加哪些互动措施、课程的对于学员的激励机制应该怎么补充的操作方法等等。这些观念的提出,是面向细节,而缺乏框架的。
老黄的读后感受,是先将课程设计定义为管理用户的三个东西:学习动机、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而后面向这三点进行思考。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了只知树木,不知森林的认知限制
2、《平凡之歌》的感受
很多人会讲这首歌很好听,旋律很好,听了很舒服,这是我听过最好听的一首歌,之类的等等,但这样的观念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知乎上,一个人按照旋律、歌词、编曲,先建立认知框架,再去按照逻辑去分析,这样的观念就会给人留下很多的印象,而自己也在总结过程中,获取的有用的信息。
3、一个线下活动用户体验提升方式的一次讨论
和第一个例子一样,更多人关注与细节,例如,是不是设计一个游戏区、美食区,活动逼格再牛气一点,种种。
黄老师的答案是将线下活动的体验分成了几个维度
1)用户能不能在活动中获得惊喜?
2)线下的活动的内容能不能牛逼一点?
3)用户在现场能不能建立有效的链接?
4)结束之后,用户能不能感受到情感关
围绕这些纬度之后,再去设计各自可能的措施,这样的思考框架方式更加利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个人的思考框架呢?老黄提出了三个建议
1、培养对一切事物进行拆解的习惯
通过自己理解的不同维度去拆解,作为开始者,不要纠结自己的纬度是否全面、合理、有效,先有意识地去培养这样的思考习惯。
2、针对特点的领域,例如你现在工作方向,找出自己的思考框架,
按照第一步的方式,从不同的维度来进行拆解,例如,作为一个运营喵,需要的专业技能应该从那几个纬度来进行分解。
3、围绕自己的思考框架,不断填充信息,持续化完善。在上面的维度中,不断增加内容
听完之后,我理解老黄的思维框架的原理就是金字塔原理的应用,是一种从上而下的思考方式。理性而更加有效率,嗯,多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