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经常听到或是曾将或是不久的将来也会说这样的话“越大越不听话,小时候多听话”。
婴儿期完全依靠抚养人,一旦孩子开始走路他们就可以依靠自己拿到自己想要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他们形成了自我意识,他们试图控制事态的发展,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同时他们试图脱离父母的控制,与父母形成对抗。
我现在经常会怀念那段孩子刚刚出生时的美好时光,虽然晚上要起夜喂奶、要换好几次的尿布时,但那时候的他如一个天使,一切皆在我的掌控之中。随着他渐渐长大,他开始暴露出小恶魔般的行为。
自己要冲奶粉,结果奶粉洒在外面,水打翻了一地。自己要拖地,结果拎着没有甩干的拖把摔了一大跤。
通常我们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这代表着叛逆。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意识,他现在拥有丰富的语言能力,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那个咿呀咿呀的小婴儿已经长大了。
叛逆代表着一种“长大”
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希望脱离父母的管控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东西。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当孩子刚会走路的时候他会自己去拿一些父母禁止的东西,当父母从他手中拿走时,他会大哭大闹。当孩子再大一点他会通过语言和行为反抗父母。
记得宝宝两岁两个月的时候,我腰肌劳损带着孩子撑到周六。爸爸周六周日两天在家做家务,我趴在床上休息,娃一个人在玩。那时孩子大小便已经知道告诉大人了,但是那两天他都是尿到裤子上才告诉我们,刚开始很生气,反思后明白孩子是在寻求关注,我们忽略了他。
疏而不堵地对待“叛逆”
传统观念影响着一些家长,他们只是看到了“叛逆”这种表象,而不是从深层次去看待“叛逆”产生的原因。
奶奶最近老说娃小时候多乖,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她总是有意无意地管控孩子,危险的不让孩子玩,不危险的她认为孩子玩起来没意思。孩子想扫地,奶奶认为是帮倒忙,经常奶奶和孩子之间发生争吵。发展到现在,奶奶说奶奶的,孩子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搭理。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呢?
1.放下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好好思考孩子“叛逆”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一直把他们当成我们的附属品,而忘记了孩子是一个思想和行为上独立的个体,更多的时候我们剥夺了他们选择的权利。
2.依靠榜样的力量。孩子或许有喜欢的动画片或绘本形象,那就可以依靠这些形象去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在这里我需要说的是,不要在其他孩子或大人跟前指责孩子,或是夸奖别人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
3.制定规则、教给孩子规则,并在规则之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当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去干一些事情的时候,所谓的“叛逆”就不存在了。
4.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我希望他有自己的想法去看待事物,而不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有点小“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