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家长提问:
孩子不做作业就看手机,或者做一会就偷偷看一会手机。
我试过直接没收,心情好还能商量,可一遇到他哭闹,我就没辙了;
也试过和他定规则,可也总是失效,我该怎么办?
达达老师:
手机是现代人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也是亲子间矛盾的频发地。
后续我们将用一系列文章,系统的分析下这个问题。
先来总结一下,孩子玩手机不做作业
大家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被激怒,直接没收手机
看到孩子不做作业就看手机,或者做一会就偷偷看一会手机,父母生气了就直接没收,这是第一个方法。
方法二,迫于压力,无奈妥协
孩子要手机的时候一哭二闹三上吊,甚至是在公共场合当众让你难堪,只能妥协把手机给他。
另一方面,太爱孩子了,孩子一撒泼一撒娇就没办法了。
方法三,给孩子设定规则,无效
一起制定的规则制度,稍遇“反抗”就妥协,甚至自己懈怠就随便破坏规则。
作为父母,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便利,所以也从来没说完全杜绝孩子玩手机。
只是我们更期待的是孩子面对网络、手机时能够有足够的自律自控能力。
为此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可能是很多父母的选择,但我们往往会发现,制定的规则最终都不了了之。
我们要正视,这中间其实不止有孩子的问题,更有父母的问题。
01 “规则”是如何打破的?
“规则意识”的破坏是一点点造成的。
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手机使用界限和规则是随着家长的心情改变的。
比如说家长有时候心情好,就会觉得。“我今天觉得心情挺好的就玩儿吧、不用搞得那么严肃、明天再继续”。
或者有时候,和孩子约定了“你今天只能看手机15分钟啊”,结果自己跟朋友聊天儿,就忘了时间。
父母凭心情坚持,孩子就很难建立规则感,他期待的就是父母心情好,就有可能变成讨好型人格。
而等父母想起来,可能又会觉得,是孩子不自觉,责骂孩子。
但父母对自己制定的规则反复打破,孩子内心潜台词就成了:“我没觉得你说15分钟是认真的啊!”
父母对规则的态度随意,孩子就会反复试探规则,这其实反倒增加了亲子冲突的可能。
02“规则”模糊,层次不清
孩子需要什么品质和指导,我们就需要明确呈现他什么品质和指导。
需要规则,我们就要明确给他“规则”应有的样子,这里的“规则”应该有三层:有知、有行、有知行合一的榜样。
首先,有知,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规则涉及到哪些行为可行,哪些行为不可行。
比如让孩子打扫房间,却只和孩子说:“你要把房间收拾好”。这里的“好”是什么标准却没有和孩子说清楚。
第二,有行,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
就像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因为他觉得“有趣”啊。如果学习的乐趣能够超过手机,那孩子自然会转移注意力了。这些就需要父母刻意去设计了。
第三,有知行合一的榜样。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其实就是在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
这背后是有科学道理的。科学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它会让我们在看到别人做什么时,去共情,去做同样的动作。
所以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
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是规则向素质的转变。
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谁是榜样,当然是家长。
03 “规则”是一点点打破的
我们一再设定这个界限,然后又自己去打破。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规则意识。
破坏是一点点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更需要足够的气温和时间。
所以很多家长会要求一下子改变孩子沉迷手机的行为问题,那是不科学的。
孩子的行为是一点一点形成的,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我们一点一点的去帮孩子塑造成我们并不想要的样子。
同时,家长自己的觉察能力、自律自控能力不足,如何能说服孩子遵守规则?
04下期预告
第一期我们从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的【原因】入手,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分析,如果作为父母在情绪上头时,直接没收手机,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有因才有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也许作为父母你会更理解孩子,阅读请点击下方链接。
第二期我们从【情绪】的角度,分析了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会有怎样的后果。
阅读请点击下方链接:
明天我们将从【怎样建立规则】的角度,帮助孩子真正做到自律自控。这不止适合打破孩子沉迷手机的魔咒,还适用于帮助孩子更好的规划学习、讲究卫生等等方面。
如果你想了解怎样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欢迎持续关注公众号。
我们也将定期推出系列分享,帮助家长们直面家庭教育中面临的诸如沉迷手机、青春期等专题问题。
【达达幸福答】来源于达达老师在咨询或课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哦。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