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这本书是2014年美国年度图书第一名,横扫欧美各种榜单,击败了村上春树、大卫·米切尔等99位大牌作家。准确地来说,我才不关心是不是年度第一,也不关心击败了谁谁,只是看了简介后,还挺喜欢这本书的,还有我以为是一部侦探小说。小说开头说“莉迪亚死了,可他们并不知道”,这更加吸引读者。准确地来说,这一本关于爱和教育的经典作品。
小说人物:
莉迪亚(死者)
玛丽琳(母亲)
詹姆斯·李(父亲)
内斯(哥哥)
汉娜(妹妹)
故事以莉迪亚的死为线索,慢慢地就揭开真相。
最吸引读者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种族、性别歧视严重。故事发生在一个东方的男人和美国的女人,以及ta们的家庭中。詹姆斯•李先生是一位出身穷困的华人移民后代,从小被白人排斥、孤立,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玛丽琳)由单身母亲抚养长大的白人女性,不愿屈从母亲期望的女性传统主角,想要与众不同,她梦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比男人更加优秀。玛丽琳遇到詹姆斯•李后被他身为华人的与众不同所吸引,不顾母亲的反对,跟詹姆斯•李结婚,其后玛丽琳不得不放弃自己学医的梦想,走上家庭主妇的道路。他们两个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所以所持的价值观也不一样。等到孩子相继出生,误解越来越深。
后来,玛丽琳的母亲去世后,她感叹母亲的渺小,孤独一生,意识到梦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厌倦了围绕丈夫和孩子的生活,于是离家出走。母亲离家出走的时候,只有一件东西能让莉迪亚想起自己的母亲:那本红色封面的大烹饪书,而对于母亲玛丽琳来说,也只有一个东西,能想起她的母亲,也是那本烹饪书。母亲离开的日子里,给5岁的莉迪亚留下了心理阴影,以为母亲的离开是因为他们惹母亲生气的,觉得作为孩子的他们没有满足母亲的愿望。所以,她许诺要听妈妈的话,帮妈妈完成所有妈妈想让她做的所有事情。而玛丽琳由于怀了汉娜,不得不又一次放弃学业。所以,当妈妈真正回来之后,莉迪亚就开始履行她的许诺。她次次答应母亲的要求,而母亲一次次地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自己的女儿。慢慢地,莉迪亚成了全家人的焦点,成为了父母寄期望的工具:母亲希望莉迪亚成为医生,变得不同,而父亲希望女儿要多交朋友,融入白人的生活。她违心的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她们的“关心”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不喜欢母亲给她安排的一切,她爱家人,所以,一直忍受着一切。
父母的偏爱导致兄妹之间的关系变得畸形,彼此依靠、却用对方最在乎的东西来伤害彼此。内斯嫉妒妹妹,能得到父母的“爱”,渐渐地他又同情和理解妹妹,帮助妹妹,而内斯成为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妹妹汉娜则常常被家人忽略,她一直活在角落观察着整个家庭,但也只有她是最幸运的人,不受父母的摆布。后来内斯要去上大学,莉迪亚要失去最后一根稻草,她不知道没有内斯自己将怎么活下去。莉迪亚发现原来一切都错了,她开始回想,发现一切源于恐惧,一切源于她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依靠,开始于内斯把她按到水里,又救她的时候。所以,她并不是自杀,她并不是想要离开,只是想从最开始出现问题的地方来扭转被动的局势,她想克服对水的恐惧,想要证明没有哥哥的保护自己也可以在水中,更是在家庭中生活。可是,她并没有活着回来。而她的离开,也清醒了全家人,明白了女儿爱的不是数学、医学,而是家人。
小说充满悲剧,母亲父亲把他们未完成的梦想理想强加于孩子的身上,以为孩子能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们梦想,而没有遵循孩子自己的内心。父母将不同的遭遇的期望寄托在两个孩子身上,看似完整的家,却是彼此的束缚。莉迪亚是母亲女性解放的希望,内斯是爸爸种族自卑的代表,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现实中的父母何尝不是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可能父母们小时候也很讨厌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苛刻,期望太高,可是还是成为自己最讨厌的模样,很少真正地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们想要的一切。
当孩子在某方面做得不好时,父母不仅不安慰和鼓励孩子,而用“别人家的小孩”来刺激小孩,告诉孩子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能做到,为什么你却做不到?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不仅给孩子造成伤害,可能还会影响小孩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就像有些小孩说:“我一直有个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小孩”。
从小就开始,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人:别人家的小孩。你学习不好,学习好的孩子,成为父母每天挂嘴边的别人家的小孩;别以为学习好的学生的生活中就没别人家的小孩,我记得小时候我的学习比隔壁小孩好一点,但我生活中也有好多别人家的小孩,隔壁家的A假期每天都乖乖呆家里,不会像你一样出去鬼混;隔壁家的B家里干活特别勤,力气又大,还帮妈妈提水(我说:“妈,他是男孩子呀,力气当然大”);隔壁家的……后来,每当我不同意妈妈的话,顶嘴的时候,我的生活里还出现了一个人,妈妈常用来跟我作比较,那就是妈妈嘴中的“五岁时候的我”,妈妈说当时的我特别乖、特别听话。
父母的期望越大,孩子们承受的压力越大。每次要做一些重要的选择的时候,都要听父母的“建议”,其实是要听父母的安排。大学同学说,其实她最喜欢的专业是化学,可是父母觉得女生不应该学化学专业,对身体的伤害大,学财经类的专业将来能赚钱,她对财经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财经有个学长说,大学毕业后,他想进企业,想留在内地,但父母觉得他应该考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后来看到他的朋友圈,好像在一个企业,我为他感到高兴,虽然没能留在外地,却在向自己想要的靠近。
生活中有我们为了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父母的肯定,满足父母的期望,甚至为了父母的虚荣心,做过多少违心的事情?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有多少人能做到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我们到底活成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