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写这篇以《青团》为名的日课,原因有三。
第一是恰逢清明前后,“青团”这一具有极强时令特点的食品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特别是以咸蛋黄肉松为馅的所谓“网红青团”,被好多人称赞得上了天,我也曾因缘际会地尝过一个,但并未觉得其味道有多么好。
第二是清明节假日期间,女儿学校布置了一篇题为《味道好极了》的作文,女儿挑选的题材就是“青团”。在被我和她妈妈退了两次作文稿之后,女儿要求我也写一篇以《青团》为题的作文让她看看。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明节回家扫墓,母亲推荐给我她自己手工做的青团,我没有吃,因为最近这半年来只要一吃糯米的食品,就会感觉到胃部的不适,所以就对糯米类的食物选择了能不吃则不吃,尽管以前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味道之一啊。我想,这可能是年纪逐渐大了,胃部的消化功能不再年轻时那样动力十足,那份曾经非常喜欢的妈妈手工制作的糯米食物的味道可能更多地需要留存在回忆中了。
——————————
不管是大女儿还是小女儿,她们的口味可能都随我,对于糯米制品和甜食有着一份天生的喜爱。就在清明节前的双休日,母亲打电话给我说,第二天准备来看看两个孩子,问两个孙女有什么想吃的东西,奶奶可以带一点过来。电话开的免提,大女儿听罢在那边窃喜,笑声被奶奶在电话中听见,就专门问她。她说,想吃的东西有是有的,就是怕你来不及准备。母亲问她,是什么东西?大女儿捂着嘴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流口水的样子说,青团!一旁的小女儿闻言,立即也在那边附和着要吃青团。母亲听了,笑着说,这样东西还真来不及准备。不过马上要清明了,奶奶一定会在节前做上一批,到时候让你们吃个够。
母亲还真是能说到做到,几天前回家,刚一进门就看见了摆放在桌上的蒸团子了。为什么称为“蒸团子”而不是称“青团”了呢?因为我们在桌上看到的是四色“青团”,再称之为“青团”还真是名不副实。
摆放在桌上的“青团”,居然有黄、紫、绿、白四种颜色,对于我这个家中的“老食客”而言,这也是第一次看到。听母亲介绍,黄皮的那个“青团”是南瓜泥拌着糯米粉做出来的,基本上都是豆沙馅的。
这紫色的是紫薯做的吗?就在我边看四色“青团”,边和母亲聊天的档间,大女儿和小女儿已经自己取过一个吃起来了,一边吃还一边问问题。
是的,母亲告诉她们,除了黄色的“青团”之前已经介绍说是南瓜泥和着做的之外,紫色“青团”主要是把紫薯捣成碎末状之后搅拌而成,里面的馅是豆沙的;白色的“青团”,应当说是“本色出演”,正是没有添加任何辅料而成的结果,里面的馅基本上都是肉类;最后,还是要掰一掰墨绿色的正宗“青团”,别看桌上摆放的各类蒸团子有四种,要说主力还要数量上占大头的还咱们正宗的青团。母亲手工制作的青团,光看外表就与外面买到的决然不同。绿草汁浸润过的墨绿表皮,与外面店中所能买到的青翠色青团有着巨大差别,颜色深不说,母亲的手工青团表皮上布满“坑坑洼洼”的皱褶,仿佛昭示着自己作为传统手艺的历史沧桑感。
就在和母亲聊着这些的时候,只见大女儿已经狼吞虎咽地解决了两个青团,而小女儿也不示弱地吃剩下最后一两口的蒸团子了。两个人一边吃一边在嘴里嘟囔着,好吃,好吃。
与母亲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网红青团”,母亲表示,改天也要自己尝试着做做这个肉松馅的青团。为什么?我不解地问母亲,你现在做的已经很好了,你看两个孙女还在抢着吃呢。母亲的回答是,哎,我这传统手艺也要找点新的突破口嘛。两个女儿在一旁高兴地说,好啊好啊,塞满了青团的嘴里发出了闷闷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