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三峡》中,郦道元用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来从侧面描写三峡两岸山的连绵和险峻,着实让人拍案叫绝。不过,仔细品味这句话,就会发现,郦道元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月相知识的错误。
我们先看这句话的翻译: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其中,“亭午”指的是正午;“夜分”即指半夜。
如果你是一名仔细观察生活的人,就会发现,在两岸山势连绵、险峻的情况下,只在正午才能看到太阳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只在半夜才能看见月亮就不一定了,准确说在望日(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几天,在峡谷中,半夜才能够看见月亮,当然阴雨或多云天气也得排除在外。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呢?我们可以从月出和月落的时间角度入手,来简单分析一下:
每月农历的朔日(又称“晦日”),月亮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因此从地球的角度望去,看不到月亮,是以不用讨论“夜分”是否可以看到月亮了;
然后是上娥眉月,月出时间是上午,月落是上半夜(大约是日落后几个小时)。白天由于太阳光太强,从地球上看不到娥眉月;傍晚时分,太阳光线弱,彼时一弯新月悬挂西天,格外皎洁,宛如美人之眉,故又称“眉月”;
上弦月时,月出时间是正午,中天是黄昏,月落时间是半夜,整体上“月”比“日”迟了半天,因此上半夜可见月;
满月之时(“望日”),月出时间是黄昏,中天是半夜,月落时间是清晨,月升日落,日升月落,因此整夜可见月;
下弦月时,月出时间是半夜,中天是清晨,月落是正午,下半夜可见月。
结合观察所得,即如下图所示。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三峡中,若想在“夜分”(即半夜)看到月亮,也只能在望日(满月)前后几天了。
综上,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想侧面烘托出三峡两岸山势的连绵和高峻,用“亭午”不见“曦”是准确的;用“夜分”不见“月”则是错误的,有以偏概全之嫌,显得文章不够细腻严谨。
事有利弊。这或许是郦道元在写作过程中想当然的落笔而不小心导致的错误,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学生们质疑的精神和仔细观察生活的能力。如此说来,郦道元《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倒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