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接了(对外汉语教学)一个家庭——妈妈和儿子,那就多了两个新学员,和老学员相隔5分钟路程。
这中间有个小插曲,特意早了二十分钟出发,提前探路(老学员的课在前面,然后是新学员,中间只有20分钟间隔,我要确保顺利找到新学员的位置,以便可以准时到达)。
到门口,先是打招呼说我只是想确保6号楼在哪里,想进去看一下距离,等一个小时之后再来“家教”,我确定保安是听懂了。
然后,他需要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进去的时间、去哪家等等。
我只是进去看一下门洞,马上出来,我怕时间来不及了,登记了前面三项,至于后面的时间及门牌号,我说等我一个小时的时候再过来登记,他也不说是不能,然后一定要登记具体是去哪家,我说我现在不上去呀。尽管如此,我还是翻记录,登记上门牌号。
没想到,这会保安就急了,“你们家教素质都很差。”
再问他6号楼在哪里时,他大声说,“我不知道!”
说素质差的时候,我当然是明明白白地听到了,感觉自己一股火立马就窜了上来,我…… (此处省略30句)。我想我还正在“臣服实验”期间呢,怎么能……
于是我当没有听见这句话,大约30秒(我骑着大黄窜进去很快就找到了)即刻返回大门,和保安清晰地说了句“谢谢”,满带微笑地,保安小哥一声没吭。
此处本来想长啸一声,忍住niao。
感谢那个“忍”,让我在和新生的交流中感觉到了无比的快乐。
接下来,我和老学员一起唱《甜蜜蜜》,一起讨论各自的梦境;再回到新学员的门岗的地方,交接班换了门岗,依然对保安大叔笑脸相迎,仍然是热情的,我指着之前的登记,就让我进去了;和车库的保安打招呼、和清洁员阿姨打招呼;战战兢兢地敲门铃(开门的时候我每次都会出点状况)但并不慌张,因为我之前探好路,让我可以楼下研究10分钟的门锁而无需着急,即使是“战战兢兢”的状态。
新学员母子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大概我这张脸还处于微笑的恒常状态,客厅里一堆孩子,我和大孩子(14岁)度过了轻松愉快的一个小时。
先告诉他语音语调没有那么重要,中国人自己也是有语音语调的,只要能让人听懂就行了,做为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学普通话,哪天他碰到广东人,又是一套语音体系;
其次告诉他学语言就是玩游戏、娱乐、交流,要觉得学语言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就在边学边玩中学会了如何听说读写了;
再次,让他自己动手做卡片,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玩起来了。其实是家庭作业。
这有点像CBT(认知行为)治疗,先打消错误或者有负担的认知,建立新的适宜的认知——语音语调不是那么重要,但需要能让人听得懂;当我发现他说的话我确实听不懂的时候,我在读课文的时候特训了语音,告诉他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练习语音;并用一个图形的形式(类似五线谱)把五个音调放在五线谱里,看他们的调的高低转合,让他有画面感,并在这幅画面深入到脑子里。
然后继续强化新的学习方式游戏,接着让他把游戏应用到平时生活中,制作卡片(我用小纸片示范了一次制作过程),真的拿出拼字卡片的游戏纸牌,分别教母子俩如何玩,并让他们一起来玩。
最后,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还特意嘱咐妈妈,告诉她要和儿子玩起来(拼字游戏),虽然这只是给小孩玩的一套东西,但小孩学东西的过程就是玩呀,边玩边学,这样才不会无聊无趣。
期间,我还用了类似打分的方法,问学员,课本的内容是简单、普通还是难;语音语调的部分通过我解释后及五线谱图形教学后,“你觉得是怎样的?”,回答:简单。
刚开始问:是否对学中文感兴趣,一脸的不好意思,大概是觉得难学,所以并没有感觉到多大乐趣,结束的时候问,你觉得这堂课怎么样,I think it's great!
小孩不会撒谎,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们。
老学员(也只有十多岁的)告诉我做梦的情景时,就说经常梦到有猛兽、坏人追赶他、他逃到大街上,空无一人、无助地、孤单地,逃到了坏人都能找到,最后他只好被“杀死”了。
我问他,在梦里死掉是什么样子……
和青少年聊天真的是很开心且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之前拒绝了好多课,现在想起来走出去,多和学员们聊聊天,多接触一下各行各业的陌生人,用开放的心态对每个人,哪怕是他刻意的去类化你,你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这就是我想说的,或者也是我今天所做的。
回家一个小时,趴在这里码字,感觉很舒服。
臣服实验第四天,一切都还好,脾气不小。但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再到积极,且找到方法让自己更用心地面对每份工作,这就是一种收获吧。
中午的时候找多年校友吃了一顿霸王餐,了解到之前我们同学一群HR做的平台仍然活着,圈子里也小有名气;当听说我想做公益时,介绍了民非项目的小伙伴给我,给我一些指导和建议。
原来走出去,答案就在嘴边。需要你更聚焦自己的想法,别人才知道给你什么资源匹配,怎么样能够帮到你。
ps:之前准备成立的同业督导小组,已经组好了,并确认了时间地点及相关设置,“小组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