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誉安 Day33@365
思考,可以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极有个性的孩子,他聪颖但却不按套路。所以我们对待她的方法,最好就是哄着她能够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像一个溺爱孩子的家长,完全听由她的任性和随意来主导我们的行为和处事。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居然获得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见其研究的重要程度。他深入的领域是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
童年契机
卡尼曼教授是犹太人。当年也是有过大难不死经历的人。而让他能够终身致力于“非理性”研究的契机,也正是在纳粹对于犹太人的残酷迫害的环境中,犹如一颗种子一样扎根在了他的心里。他能够在宵禁的夜里从一个纳粹军官的手中得活,居然是因为军官有个跟他同样年纪的儿子。
所以说,经历过生死的人,对于人生的感悟确实异于常人。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也是从战争和结核病的生死边缘徘徊过的人。
两个系统
卡尼曼的研究成果,简而言之就是讲我们得大脑思维系统分为了系统一和系统二。
简不简洁?明不明了?典型的大道至简。与当下为了与众不同而绞尽脑汁创造别具一格的概念表达法,简直就是判如云泥。
系统一,可以认为是“自动驾驶模式”。换句话说:怎么爽怎么来。但要注意,是大脑按照“能量消耗最小化”的原则而形成的反应机制。与我们真实的情绪是弱关联,而是处理比如日常生活的习惯性动作这样的简单重复的动作。比如每天早起的刷牙洗脸,坐到办公椅上打开电脑并按动开关,甚至是个位加减运算。
系统二,这个系统运作的关键词是—专注。当系统一面临复杂问题的解决而“处理温度”升高时,就需要系统二的介入并起到为系统一降温的作用了。但是,大脑中系统二的运作机制需要的是注意力的集中。而最可惜的就是,一旦注意力涣散,那么大脑思维架构立刻就切换到系统一。即意味着系统二停止了工作。
两个系统的协作机制也很有趣。我把他们称为“没头脑”和“不高兴”(暴露年龄题)。没头脑提供全天候贴身服务,随叫随到任劳任怨,只要他能出面解决的绝不推辞。不高兴走的是高冷范,只有没头脑遇到问题了,他才不情不愿的上线还没准随时会下线。也因此我们的大部分结论,往往都是没头脑根据经验而做出的满足“能量消耗”最低原则的决定,而非不高兴做出的理性推理与分析的结论。
综上,这本书是樊登都觉得很难啃的学术性极强的作品。但正因为书本身不同于其他提供方法的工具类的书籍。所以对于大脑底层运转机理的研究和记录,才更值得我们去阅读和学习。
非理性植根于我们的大脑,没有好快对错之分。正如我们对于生活,对于自我的要求可以是随遇而安,也可以是逆流而上。我们做出的决断或是选择,就是基于大脑中系统一的经验直觉或是两套系统的协同运作。
我想把已经不澜不惊的思维水潭再翻腾出些浪花出来,所以我选择多学习这些前人花费了毕生的研究成果,想要接近我寻找自我的真相。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