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片头独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我也自问,如果面对这个选择,了解到了这一生时有温暖相伴,亦有痛彻心扉,悲喜交加,苦中有乐,当然还会选择开始。但下意识中,只是希望温暖的时刻多点,疼痛与挫折的时刻少点,甚至没有。这只是美好的愿望。
我们不是总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嘛。如果可以选择,只有欣喜、愉快时光,而无挫败失意,那会怎样?那样,会是真的快乐吗?会是完美的人生吗?
影片中,如果王敏佳开始没有因为为恩师报不平的恶作剧,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一系列噩梦般的经历;如果沈光耀只是遵从家训,没有投笔从戎,生命也就不会在那么年轻就戛然而止。……
影片中,飞行员教官的一句话是最好的注解,"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从心里给出,说的真好。扣问本心,给出真心。
下面有点跑题了。只是想到这里了。
现实中,能够不加思索本能般给出真心的,大多会是亲人之间,尤其是父母对孩子,那是毫无保留的付出。但这种真心却不容易被孩子读懂。也只有在逐渐长大成人,经历世事,才会真正懂得。每个父母不一定都是完美的,但都是对自己孩子给出真心最多的人。
其实年少时总有抱怨,总有对父母的各种不满,甚至现在,有时候也是。也会幻想,如果我的父母再具有一些我所期望的特质,那该有多好。
昨晚看完电影归来路上,看到有个妈妈的未接电话,随即回拨。主要是心里隐隐感觉有事,不然应该不会这么晚打电话。打通电话果然,爸爸最近又变得脾气暴躁。其实也就轻微的脑梗,并无大碍,可能也和个人心理素质承受有关吧,爸爸就容易想得很多,在我看来都是一文不值的事情。听到这里,我就又有点恼了。整天宅在家里,也不愿出去,想东想西,徒增了各种烦恼。在我看来,爸爸就是这样。这也是家人一致的看法,每次家庭里讨论起这个问题,都是这样的结论。我们也想着尝试改变,但是怎么也说服不了,爸爸就喜欢宅在家里。这是性格使然吧,没办法。但问题是,很多小的事情没有排解出来,都郁积在心里,徒生了各种烦恼。
每次听到这些,我就有种无名怒火。原本不是什么大事,为什么到爸爸这里就变得这么麻烦了?
可是静下来一想,只是在从我的角度看问题。发自真心的倾听与关心又有多少呢?
总以为按照我所以为正确的合适的去实施,情况就会有所改观。可我忽略了,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让一个很宅的人,多出去接触人,多与人沟通交流,这虽然对病情和整个人的生活状态是好的,但这不现实,也行不通的。接受这个事实,在这个基础上,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还是要多点耐心倾听,少点浮躁与不安。
如果可以预知这一程,时有温暖,也有烦恼,我还会选择开始。不苛求完美的人生,但需经常叩问本心,少点浮躁,多点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