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你先思考:
零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零售竞争中如何更好地生存?
流量是所有问题的核心,那流量在哪儿?
大家好,今天主要与大家分享对新零售的新理解。
一 、零售的本质
▲▲▲
从本质上讲,零售的模式是什么?
零售是一种平台生意,我们从世界各种商业模式大类里,总结出四个产生首富级的“超级生模式意”领域:
第一个,资源型生意
比如洛克菲勒家族,搞石油起家;李嘉诚做地产,都要和政府关系搞好才行。这是资源型的生意。
第二个,金融
保险、银行,全球各种各样的证券,GP摩根(美国投资银行)原来都是做这块的,金融高度链接,链接了很多个人交易场景。
第三个,零售
日本首富排行榜,基本上是日本零售排行榜,从百货到超市到便利店再到优衣库,整个演化都是零售,因为零售是一个平台,平台意味着构建了很多链接,特别典型的就是B2C。
京东就是一个B2C中心化的链接,消费者通过虚拟场景找到商品进行下单,和商超很像,一个是线下构成的网络效应,一个是线上构成的网络效应。
第四个,交易场景
由于移动互联的出现,出现了社交场景,比如Facebook、谷歌,也是建立了很大的链接,但这种链接方式可能不再以实物方式进行,可能是一种社交,比如微信的社交链接方式构建的超级平台。
二、零售的结构
▲▲▲
回到零售,实际上整个零售由两端构成的:一端为场景流量端,一端为供应链端。
场景端是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零售到最后是赚供应链的钱。
但前提就是规模效应,也就是场景端要不断获客,获最多的流量才能对接更有效的供应链。
从这个角度来讲,用三个KPI指标来描述零售这单生意,就是流量、转化率、复购。
一端是流量端,什么样的场景可以不断设计,没有标准;
另一端就是品类,供应链效率匹配这些需求,只要有流量,对应供应链皆为电商,这也是一个角度。
零售业态的过程就是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竞争当中从行业角度来讲,体现为渠道冗余不断减少,成本更低;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体现在犯错成本的降低。
另外,整个供应链体系越来越强,零售的演化就是效率不断提升,最快触达消费者。
同时,商家恨不得不赚商品的钱,因为大家都要规模,而且零售是排它性的,我占了别人就不能来。
所以从本质上讲,能活下来的零售商都是死心塌地对消费者好的,否则早就输了。
到最后商品端恨不得不赚钱,只赚一个平台费用,例如Costco的会员费。我不赚你们的钱,给你们提供那么多价值创造的事,最后以会员费作为利润来源。
三、零售竞争
▲▲▲
1.市集
赶集在农村还存在,它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事先约好时间地点,到期交换、买卖商品。
2.百货
市集之后出现了百货,造一个固定化的场所,大家在这里卖东西,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都可以买东西,这就固化了流量。
这是人找商品的逻辑,我知道这里有卖东西的,是可靠的。
3.专业店
之后百货被很多人说是被电商打倒的,其实电商只是推倒百货的最后一根稻草,百货真正打倒百货的是品类杀手。
百货的效率不够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品类从百货中独立出去,形成专业连锁业态,这时出现了很多专业店,分流大量的百货流量。
加上电商进一步透明化信息端,淘宝上面差一半的价格,就可以买到百货里面一模一样的东西,所以品牌在这个时代实际上就被打击到了,以前依靠赚高溢价的百货,当然守不住了。
4.电商
专业店之后进入B2C的电子商务时代,出现了天猫和京东两大平台,随后出现了几个类似唯品会的平台。
但新零售的问题在于哪儿呢?从长期看,任何获取中心化流量方式的成本,都是不断上升的,于是就发生了所谓的B2C电商流量成本开始算不过来账的问题。
快速实现平台化后,就迎来了典型的流量枯竭,今年的618,大家大量投入精力,并且投钱不少,但实际效果比较差。被你转化的已经是你的人,没被你转化的你也转化不了。
5.双向流量的服务型零售
随后我们定义了一个双向流量的服务型零售,单纯商品的流量是有限的,所以要再抓一点服务型零售的东西回来。
消费需求越来越细化,越来越注重体验、便利与专业度的业态快速发展。
于是,从旧电商到新零售,出现了业态大融合。也就是说,单一品类的吸流是有上限的。
比如百果园,水果专营业务做得很好,但仅有这一个品类,靠它转化消费者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后你会发现又回到一个大综合,经营状态复杂,但好处是流量特征可以不断迭代。
四、零售行业的流量在哪?
▲▲▲
今天我们研究商业,还要看流量到底在哪里。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出现在社区的老人会越来越多,特别是有了养老需求,你会发现社区里面几乎都是老人。
上次和别人探讨中国社区,包括零售和商业的定义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情:
零售的定义不是零售商定义的,而是地产商定义的,因为小区的样子是地产商造出来的,相关零售成本结构不对的话就活不了。
我们今天看社区商业的一些变化,比如生鲜零售、生鲜杂货,这两个把流量圈住了,接着是家庭娱乐,然后是健康美丽,还有轻餐饮,基本上是这些。
相关案例:
案例1:盒马鲜生
盒马是大家聊的比较多的新零售模式,也是我们花时间比较多的一个观察对象。盒马在商超这个领域做了一套逻辑,我给大家还原一下:
盒马这套逻辑就是仓店一体双向流量,双向流量比较有意思,消费者因为某些品类或生意到店体验,这里有一个核心动作是,把线下的获客翻到线上去,可以是app,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留存这些客户,然后不断触达他们形成重复购买。
这一点是传统零售人一直不是很有能力去完成的一件事,这与基因有关,只有拥有大量线上创新思维才能落地做出来。
盒马鲜生不断迭代,F2模式在试图颠覆餐饮的成本结构时,用烹饪方式来定义产品结构,而不是用品类。
盒马在设计原型时,参考的是Eataly(来自意大利的“美食界的宜家”),Eataly是把零售和餐饮结合的最好的案例:全球有40家店,体验消费融合得非常好。本质上是餐饮公司的,建了一个很漂亮的餐饮场景,顺便卖食材;零售卖的是高端意大利餐饮食材,两者融合得非常好,产品也非常好。
案例2:台湾上引水产
台湾的上引水产也很有特色。海鲜水产在我们认知里,是属于比较贵的,但实际上供应链没有那么贵。
有一家店叫做地球港(以多业态互动体验为核心,集精品食饮超市、高端体验餐厅、优质IP内容为一体,混搭的新零售商业品牌),学盒马模式——点了水产,随后可以烹饪,也是一个业态的融合。
它们都是采用小店模式,重餐饮,然后是档口模式。
在技术驱动方面,更多地运用了一些智能化的东西,比如电子价签、AI等,都在试图塑造线下场景。这些智能产品使得场景端数据的获得更加精准、更加智能。
线下场景中,我们不知道消费者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时候买了什么东西,虽然目前正在试图用各种各样新的解决方案在场景端抓数据,这是一个方向,但整体都还在摸索阶段。
案例3:超级物种
它实际上是永辉旗下的新零售,超级物种的逻辑是以餐饮自营集合为一个模式,顺便再做零售;最近我们看到超级物种升级版本的思路是增加零售,逐步把餐饮的比例减少。
从整体上看,这套逻辑的核心,是通过线下餐饮和体验来获客,把流量上翻。这也是阿里比较强的,强制把流量上翻到app里。
首先是获客、转换、提效。
获客好理解,我用线下去抓人,我用场景塑造,让大家到我店里来体验获取信任,而且可以做生意,本来也可以卖东西,我的效率是基础。
第二部分是转换成会员。
这个和Costco是一个逻辑,只不过我们变成app了,可随时监测行为,线下往线上导流沉淀消费者信息,效率更高。
第三部分是希望形成一定的消费习惯。
你有什么需求就下单,剩下的转化消费行为,包括里面的餐饮外卖、周末去吃一次东西都是转化。
盒马还是希望从定位上变成互联网模式,通过以店为中心的配送实现效率。
整个逻辑是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都在消费习惯培养上,真正的壁垒就是如何形成信任,形成习惯。
消费者习惯一旦形成,品牌定位就在那里了,进而不断提高效率。
对新零售的本质和思考,还是两端,一端是消费者的变化,一端是供应链效率的极致化提升。
这里面有很多新流量的玩法,催生很多商业新逻辑的出现。
总 结
中国零售密度还可以有很大发展空间,本质上零售的秘诀就是密度生意。
711创始人铃木敏文说,“我走过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到最后消费者就没得选,出去左转右转都是我,喜欢不喜欢还是我。
所以,不要只觉得一线城市才有很大的零售机会,今天我们看零售,看的更多的是低线级市场的机会。
狭义新零售实际上已演化为资本之战,阿里、腾讯互相博弈流量入口,大家发现线下高频品类带来的流量效率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大家开始拼命投这些新品类,因为线上流量增量已比较有限了。
还有一个提法是制造型零售,零售商自己有生产作品产品的能力,或者说要更懂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