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说实话,一点没有这个节日意识。可想着自己很多时候,把20多岁的生活,活活过成了30多的样子,我又觉得我该重视一下。
这些天朋友圈两种现象比较严重。第一种是学习的狂热份子,刷着N多理念。第二种是不少以前的学习者,开始质疑知识付费浪潮。
其实很多事,都是属于一小部分人才能玩的,比如内容创业。但生活不是,奈何,有的人生活也过不了了,因为生了病。
02
第一种病,叫知识焦虑。
有人这样调侃,早上刷牙时听喜马拉雅音频,等地铁时看得到专栏,在地铁上看订阅公众号,午休时翻着各种新闻,下班时打开直播听课,晚上还要上微信课……
我不知道有着多少这样的APP,但我知道,每个APP横空出世,都伴随着大咖的入驻。于是有人觉得不去看看,就会错过几个亿。花出去的钱越来越多,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好像依旧迷茫,依旧焦虑。这时有人会告诉你,那是因为你还需要深入学习。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终于,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中,你撕票了,你笃定这是新的庞氏骗局。你开始回想起一句话,“这是一群聪明人在制造焦虑,然后去赚焦虑者的钱”。
其实,你一直没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本身。焦虑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因为焦虑,病急乱投医却错了。知识服务平台也没错,它们确实能传递不少有价值的观点,错的是自己一口想吃成胖子,而忽略了还需好好消化。
快餐能管饱,但是长期吃下去,只会导致营养不良,必须还要配以补品。而多维度的竞争也确实比较有优势,毕竟是面对点,但前提是你的长板必须足够的长。
03
第二种病,叫好为人师。
“以前屯书,现在屯课”正在一小部分人里传开,买了一堆课没时间去听是常态,毕竟一个人哪有那么多的时间。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屯课的那一批人,开始呼吁不要混社群,不要相信知识付费,不要碎片化学习。
可问题在于,他们一边告诫着他人,一边自己还在拼命往“坑”里钻。还有一种是自己学了觉得没用,于是也告诉他人不要去学。每个人所处的阶段不一样,你觉得不再需要的,未必他人也不需要。就好比你是大学水平,觉得高中老师教的一般,就去告诉初中生不要上高中,这是不对的。教高中的,未必就是高中水平,更多的是为了让高中生能看懂而已。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PS事件,有朋友做了PS入门版教程,被另一人狠狠批评,“这种水平的教程谁会需要?现在谁还不会PS?”没多久群内好几个人说自己就真的不会,只懂一点皮毛,这个教程提供的方法又简洁又高效。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好像都喜欢帮人做决定。且做决定时不是参考他人的具体情况,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老师的义务在于分析利弊与对错,而不是直接给结果,选择只能他人自己来做。
04
第三种病,叫拼命工作。
每个城市自有其节奏,在一线城市,晚上12点睡确实不能算很晚。但一山更比一山高,每天睡5个小时之内的,现在还真不少见。努力与优秀是刚需,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需要放松。拼搏与拼命,是两码事。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被我们视作名句,可科比每天运动打球,你自己的健身卡又用过几次?老板每天比你到公司早回家晚,可他能每天能午休好几个小时,你的午休时间又有多久?王健林的行程单满满的安排,可是他有私人飞机和房车,在途中可以舒服的休息,你却在颠簸的公交车上还要看手机。
我们总是怕自己慢了一拍就没机会,说句不好听的话,你都比别人慢了好几拍了。赢在一时不算赢,在人生这条长长的马拉松跑道上,像司马懿一样,能笑到最后才算赢。这世上真的不缺机会,但在机会来之前,你除了需要有能力,更需要有体力去抓住。
05
昨晚大概11点,朋友发来一束她养的花,很漂亮;一首她正在读的诗,很有意境。
我回了一句,“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失去了审美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我。”
想起曾经,也有人跟我说,在这个城市的人都有病,因为丧失了爱的能力。当然,又包括我。
也许我想错了,也许,并没有,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知道我自己有病,所以我想治。而有些人,早已病入膏肓,却浑然不知。
立明,92年的金牛,陌生人眼里的文青,好朋友眼里的逗逼。只想以自己的眼光,去看这身边的世界。若我的文能让敬爱的你有些许共鸣,便是最大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