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A 2019年8月9日
这是一本好书,之所以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在慕课上看了一门课电子科大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在这门课里,主讲人强烈推荐这本书,然后就到网上找了下电子版,感觉很好。只恨研一开始的时候为啥没有不知道去看慕课视频。不过现在也不晚。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如题,讲述科研的一些基本的事情,以及为科研之路给你打个气。本书的面向读者,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导师,不同身份读者看的内容也不一样。这本书值得在不同的时间段拿出来翻一番,看一看。现在的我,认为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着重点在于,如何科研,如何搜索论文,如何阅读论文,如何写论文上。
在阅读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我印象很深刻,确切的说,我有很多不良的习惯需要改正:
1. 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碰到没有了解过的知识点,不用专门找一本厚厚的书,把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从头到尾全部看一遍,这是极为浪费时间的行为,应该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称之为“需求引导式学习”。
2. 打造个人品牌。
3. 有什么东西不用藏着捏着,大胆分享出来,因为你真的很菜,在人家眼里你那点东西就是一堆屎。
4. 练好自己的锤子,不必全部的东西都懂,做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对于那些不擅长方面的知识,完全可以与懂的人一起合作。
5. 1篇SCI和100篇核心相比,1篇SCI对你以后起到的帮助更大。
一、如何找高质量论文
高影响力的期刊:中科院分区
相关会议的主体演讲者,看看他们的主页以及经常出版、发表其论文的会议和期刊
感兴趣的领域,一些引用率较高的文章
学术浏览器: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等
影响因子高的
二、如何阅读学术论文
首先,千万不要采用流水线式阅读发,即一字一句地从头读到尾。而应先快速浏览一遍论文,对于研究问题、假设条件、主要想法以及解决方法作大致了解。然后,在从头读一遍,细致地推敲论文内容,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从中挖掘新想法,在尝试着深入研究如何超越该研究者的工作。
正确的阅读路线:
1. 先浏览一遍论文:研究问题、假设条件、主要想法、以及解决方案作大致了解
2. 如果与研究领域相关的技术,则再从头读一遍,细致地推敲论文内容,学会相关的技巧和理论知识
3. 如果与研究领域相关的感兴趣的课题,则批判性的阅读,得到论文的优点和缺点
4. 更进一步思考在哪些方面可能超越该研究者的工作。最后做好文献记录。
1 最多花1-2h的时间阅读一篇10页左右的论文(30%的时间用来干这)
一位好作者的论文会清楚地告诉读者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
一篇研究论文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摘要和正文。
对于摘要和引言(introduction)部分,用15min快速阅读之后便会对研究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如果研究问题与你的研究范围毫无交集,该论文也就失去了继续阅读的意义。相反,如果研究问题相关,你就需要继续了解算法的主要框架、实验结果以及作者给出的结论。
2 余下70%的时间和精力用来:
批判性思考,即,鸡蛋里挑骨头
创造性思维
3 阅读论文易犯的错误
咬文嚼字式的阅读
1篇10来页的论文,花1个多小时即可,有启发时才需要去深入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快速扫描式的阅读
读完啥也不知道
跑题式的阅读
很容易跑偏,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不重要的细节上,丢弃了阅读的初衷。
碰到论文里用到一个优化问题,我们不了解这个优化问题,然后就找一本厚厚的优化问题的书,从头到尾弄清楚这个问题,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这一方法并不可取。为啥,如果你是一个能永生的人,那么就去干吧。
怎么办????
“需求引导式学习”,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你的知识储备应该达到了做研究的基本要求。遇到不熟悉的内容,迅速而精确地掌握其要素即可。关键是不要让这些不熟悉的内容成为阅读理解论文的障碍,即不能让这些困境在阅读过程中喧宾夺主。
碰到不会自己不懂的,大胆去求助会的同学吧!
附录A:
附录B:
“阅读论文时,如果对文中提到的方法、研究工作的主要思想、研究问题产生任何疑问,或者你能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要立刻记录下来,因为这可能会成为你日后研究的根源呢。PDF的笔记注释”
附录C:
“把“少读多想”和“头脑风暴”相结合,效果更佳。日常在组会中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做研究。通常是这样,先请一位同学阅读一篇新发表的论文,其他人不读。在组会上该同学先讲述论文中的研究问题,记住,只需阐述清楚研究问题即可。剩下的便留给“头脑风暴”:如果换做你,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那位同学讲一点作者的方法。大家继续“头脑风暴”:如果是你,你如何做的更好?这论文是否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这样的讨论会带来很多新的想法,甚至更好的解决方案。通常会产生很多原文中没有提及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