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篇,如果物料的通用化,是解决一兵一卒的事情;那么SKU、成品的通用化,则是解决一城一池的问题。
类似物料通用化监控报表的逻辑:
首先,我们将SKU/成品与研发的项目负责人(产品经理)进行关联(建立自定义表),由对应的产品经理负责SKU/成品的生命周期管理;
在时间轴上,可以观察到这些SKU/成品的创建、批产(上市)、首单、淘汰的节奏信息;
在市场轴上,可以查询到这些SKU/成品在指定时间范围内,指定销售区域(国家、渠道等)中的销售量、返单次数;
在通用化上,可以查询到SKU/成品BOM中包含的自制件、外购件数量(根据物料优先规则,甚至可以审视这些SKU/成品中的物料优先率);
如果通用化管理基础扎实,成品物料往上溯源,其对应的路径为:大类→中类→小类→平台→型号→产品;
销售路径上,存在一级渠道→二级渠道→国家→地区等;
理论上,这些物料+渠道组合的路径,都可以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
在SAP系统中,CO-PA功能,就是从市场、客户、产品等多维度进行获利分析;
在通用化管控的过程中,有件事印象比较深刻,当众多SKU的市场表现,通过数据呈现出来时,是令人惊讶的:
例如有些上市很久的SKU,连首单都没有(即意味着没有取单数据);
或者有些SKU有首单数据,但没有返单(复购);
有些心目中以为的热销型号,实际销量与感知差异较大;
一度怀疑数据的准确性,我们进行再次复核,并与业务人员校对,数据是准确的,数据说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记得多年以前,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复杂度是善意产生的。
我们研发人员期待多开发产品,则有可能多赢取市场,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产品/物料的复杂度,带来企业管理的复杂度,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其危害性其实很大;
我们尝试着从产品的复杂度入手,找到背后些许的原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