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脸书上看到一个新加坡名媛秀她65平方衣橱的一个短片,下巴到现在还疼着。
这个衣橱里面有她200多个爱马仕包包,300多双平均单价1500美金的鞋,以及昂贵的衣服,首饰,等等。
上千的评论也是场秀,大多都在指责她奢侈浮夸的生活方式,责问她有否捐献慈善机构,深挖家底背景等等。当然也有个别人为她辩护,说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有争议),每个人都爱买买买,只是你们的钱没她多罢了,不然也一样。
其实,这个说话也不无道理。看看自己,我们每个人的确都一直在不停地摄取越来越多的东西,也许比例比这位名媛还要夸张,而大多数都是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不信,你搬个家试试。
这让我想到了“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是法国家喻户晓的一位哲学家,也是当时最全面的百科全书之一Encyclopedie的作者。他几乎一生都生活在贫困之中,但这一切在1765发生了变化。
那年狄德罗52岁,他的女儿即将结婚,但他买不起嫁妆。当俄国凯瑟琳大帝听说了他的经济困难时,她以1000英镑的价格从他那里买下他的图书馆,突然,狄德罗有钱了。
女儿光彩地嫁出去后,狄德罗也为自己买了一件新的长袍。铛铛铛铛,问题开始了!
狄德罗的新长袍很漂亮,漂亮得让他立即意识到,这美丽的袍子在他其他的破东西里显得是多么的突兀。突然间,一切不再协调,不再统一,不再美丽
。这位哲学家很快就感觉到了要去买一些新东西的冲动,以配长袍的美丽。
他用大马士革的新地毯换了旧地毯。他用漂亮的雕塑和一张更好的餐桌装饰他的家。他买了一面新镜子来照他美丽的袍子,稻草椅也换成了一张皮椅子。
这 就是“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指出,获得一个新的东西往往会造成螺旋型消费,导致你继续去购买更多的东西。结果,我们最终买了一些以前的我们从来不需要拥有才能感到快乐或满足的东西。
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呢?
你买了一件新衣服,现在你得买鞋和耳环来搭配。
你办了一张健身卡,很快你就会为新的健身衣、泡沫滚轴、瑜伽垫、手腕带买单。
你买了一张新沙发,突然开始质疑整个客厅的布局。那些椅子?那个茶几?那块地毯?他们都得换了。
生活有一种会被越来越多东西填满的自然趋势。我们很少想要去降级、简化、减少或消除。我们的自然倾向总是升级、积累、拓展和增加。
狄德罗效应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会挤破了头想要进入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挑选、减少、和排除,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上。你可以试试这几招:
眼不见为净:几乎每个习惯都是由“触发因素”激起的。降低狄德罗效应的最快方法就是避免这些触发因素。比如,少逛街,卸载app版的购物软件,退阅一些购物导向型的公众号等等。
搭配式购买:每买新东西时,把自己已有的东西看一遍,并以它们为参照让你新要买的东西可以搭配进去。很多时候,你可能还会发现,对自己已经拥有什么很清楚的时候,在看到新的东西的时候反而会觉得新的那个东西变得多余了,不再想要了。
买一送一(或二,如果你愿意的话):每次你新买东西时,都要送出一些旧东西。买台新手机?把你的旧的捐出去,而不是把它放在抽屉里或淘汰给你妈。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你的物品数量增加,也是让你重新意识到那件旧东西的价值,因为真的要捐走了的时候,好好地东西你还是舍不得的。
自我限制:生活需要规划,只包括那些给你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有用的东西。过有方圆的生活,给自己立下规矩。比如,在经济上设下限制,或是在时间范围内设下限制。往往,我们越是限制自己,我们反而变得更加资源丰富。
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更新换代是没有上限的。想要越多越好是我们的一种自然趋势,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所以,除了钟爱极简生活的姐妹们,也许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把生活减少到越少越好,而是用最合适的数量来填满它。要知道,“想要”只是你的思维提供的一种选择,而不是你必须遵循的命令。
今天的Girl Talk 2.0就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少剁剁手,多理性地思考一下,将无用的杂物从你的幸福感中分离出去,腾出地方给真正重要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