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嚼越香的其实是,我们的青春往事
每到冬天,走在十五小门口的那条街上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怀念那些年吃牛骨头棒子的日子。
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啊,仿佛又无穷的精力,每一种爱恨都那么单纯执着。
那时我们大多还没有成家,而成家了的也大多是两地分居的“准单干户”,每月几百块钱的工资也还是经常会“轮流坐庄”地聚在一起,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命,畅谈人生理想,说些七七八八,这种纯属自然相吸的欢聚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没有钱,聚会的地方自然大多选在经济实惠的地方,那段时间流行吃牛骨头,15小对面这家小公牛牛骨头自然成了我们比较固定的根据地。
聚会一般的参加者大概在八个人左右,据说这是最有效的社交饭局,当然,我们在一起,基本没有谈过社交话题,都是单位同事,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一般去就点一大盆牛骨头,注意是盆,不是盘, 加上三四个皮辣红、拌黄瓜、花生米之类的小凉菜,居然也可以喝掉两三瓶500克的白酒。
牛骨头是回族店家煮了很久的,肉烂汤浓,这是从市场上专门买的骨头,留有星星点点的肉丝,虽然基本可以“气死狗”,不过物以稀为贵,啃起来消磨时间还是蛮好的,那砸吧砸吧的感觉至今想起来还口舌生津。
据说,这是一种看似简单却很见烹饪功底的美食,比较熬时间。买回店家切好的骨头棒子后洗净放入冷水锅中煮,水开后将浮到水面上的血沫撇出,一般要撇三、四次才能将血沫除尽,适时加老姜、葱、花椒,滴入醋(好让骨头内的钙质更容易溶入汤内),然后就是漫长的熬制。炖牛骨的锅内,水要一次加足,不能中途添加;炖的时候不要放盐,到吃的时候再加到装汤的盆内即可,别放味精,会影响原有的鲜味。
经过这种慢火熬制出的牛骨头,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钙质等多种为人体所吸收的营养成分,汤更是富含营养精华,有促进人体钙质吸收,提高免疫力,健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体质虚弱,胃口不佳,腰酸背疼者饮用。据说,还能看衰老,对小孩骨骼发育和驱寒利湿有很好的作用。
当然,那个时候,我们谁也没有研究过这种美食的烹制和营养,我们更关注的是那个热热闹闹、开心快乐的欢聚时光。
一大盆的牛骨头摆在桌子中间,热气腾腾,骨肉相连,配上皮芽子,加上一碗浓稠的香汤,加点香菜,那感觉太诱人了。
骨头摆上之后,店家会给每人发一双一次性塑料手套,一把刀,带着手套,拿着小刀,捧着大骨头棒子,那样子多么豪情万丈,至今想起来,那最会吃的哥们掰开骨节吮吸牛骨髓的样子还念念不忘。
酒一般是中度特或者肖特,每次至少两瓶,不分男女,都是50克的杯子满上,大块吃肉,大杯喝酒,说什么随口而出,敬重真诚实在,厌恶毫不掩饰,那个时候,酒桌上的“大变活人”,喝完酒后的迪厅晃悠,在冰天雪地的街上踉踉跄跄,现在都成了美好回忆。
除了15小对面的小公牛,合作区黄河市场也有一家牛骨头,都是我们常去的,那天听说,小公牛还在,现在应该是十年老店了,而黄河市场那家已经销声匿迹。
对面的梁同学当年也是我们一起聚会的同志,她说,现在要吃最好的牛骨头,得去北大营的吐尔干拌面,那里的牛骨头味道好,而且还开发了许多衍生产品,价格贵但是确实能吃出一些味蕾习惯的味道。
那也是我们对青葱时光的回味和反咀。
《老炮儿》牵引了许多人对自己年轻时候混世界的回忆,就像我们老家的“闲人”一样的日子,那是让人常常回味的时光,当年一起吃饭的那些人都已四散各方,在自己谋生的道路上奔波着,“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让大家集体进入最世俗的人生状态,不知道在夜声人静的时候,在念到某个熟悉的名字的时候,走过某个熟悉的地方的时候,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会想起,我们曾经吃过的那些牛骨头棒子。
蔡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