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印象笔记四年周活动拿到了李参这本《印象笔记留给你空间》,让李参老师给我签了一个名字,我想这本书就是她给自己最好的 5 年礼物。
在大概 2009 年的时候微博产生,因为持续关注「时间管理」的主题因而互相结识,当初我还只不过是一个大二大三的学生。终于在 2011 年 5 月份因为在微博李参老师的连接认识了时间管理讲师张永锡,同年 8-9 月份便因为永锡老师的研习会跟李参老师第一次见面。
记得那时候对于李参老师来说,目前的一切都还未成熟,其实也是困难重重,还记得那时候的泪光。对于李参而言,长期在企业内工作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自由培训师这件事情毫无头绪,只有不稳定的生活和一天有一天没的收入等着她;而生宝宝这件事情则涵盖了太多的家庭风波;写书这件事情更是十笔没有一划,也肯定没有想到此时要写的这本书。
五年是什么?五年就是 5 个星期,周一兴奋地给自己定下计划,周二开始动摇,周三想拖延,周四要加班,周五好不容易才能完成;五年也是风与泪的同行,有时顺风,有时逆风,有时龙卷风不知道把你吹到什么地方。
这本书见证着李参的从企业走出变成一个自由培训师,然后还生了一个宝宝这一路前行的影子,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也是一本职场成长的方法论指南。
关于这本书当然有不少是认同的地方和启发,也有部分可能有所分歧,在这里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吧
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杂事、各类灵感和想法、海量的信息 P3
人类是从过去漫长的数十万年进化而来,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只经过短短的两百多年,到现在进入信息社会,科技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以至于人类大脑还不能自然进化出面对海量信息的有效筛选过滤机制。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后天掌握工具和方法来形成,而目前而言云笔记就好最好的作为大脑延伸的一种工具,云端保存不怕丢失,快速搜索你想要的,以及多端同步在任何地方你在外部记忆都跟着你走。
抛弃 RSS 的博客订阅使用印象笔记订阅博客 P49
用云笔记来订阅博客这种行为不可取地方在于云笔记是作为所有信息的收集平台,还是经过你选择还筛选的?而云笔记本身的关键词就是「笔记」,其中缘由不需要多说,就如你上课做笔记不会把教科书直接抄在你的笔记本上面那样。
而作者认为「传统的订阅知识更新网站,就会进行内容推送。虽然你对某个网站或作者感兴趣,但也不意味着对所有文章都感兴趣。这种推送有时候也会给你造成压力。」然后作者认为解决方案是「上到具体网站用悦读这个插件来保存文章并用云笔记来查看」,而这样一来又回到过去的年代,凡是你需要获取信息你都要定期去到那一个网站看看有没有新的内容,那么如果你需要同时关注 50或者 100 个网站呢?
很多时候一旦信息过载到你不能处理的时候,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工具不好,然后选择不关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订阅微信公众号过多而不再去阅读。
而目前确实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使用 RSS 设定有效的过滤机制,譬如在 Inoreader 或者 Feed 设置具体的筛选,以及你减少要持续关注的主题。而认为好的文章或者部分信息再提取到云笔记里面去。
存储不等于掌握 P62
把存储当成掌握,把记住的当成学会,都是人类大脑的偏误。
两级分类有点少?P66
确实少,认知科学家已经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认知结果是树形结构,而单纯的两类结果并不能形成有效或者全面的知识树结构。然而这会在长期使用会产生一个什么问题?由于你的笔记越来越多,那么笔记本也就越来越多,笔记本组也会随时增加,即使是按照规律的命名法则来命名,都会出现一级目录过程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会导致人的大脑认知过载,就不再想使用,或者从目录去找相关信息。所以为弥补这点,Evernote 就用各种横向搜索的方式来辅助和加强。(当然,这也是它们的定位)
个人推测 Evernote 之所以这样设计产品,可能跟过去网民寻找网站的历程有关,在互联网初期网站还不是是否之多的时候,Yahoo 通过目录和分类的方式给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是因为这样 Yahoo 崛起,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站越来越多,单靠一个页面已经越来越难整理分类,同时Yahoo 这种基于人工的整理分类推荐人工也非常之高。在这个时候 Google 产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搜索的方式你就能查找到整个互联网上你想要和相关的信息。
FSR 分类逻辑 P66
Flow 工作流,Stock 经验库,知识体系 Reference。还真的第一次知道这种分类逻辑,不过发现自己一直也在使用,似乎也把自己的定位概况了。
基于 FSR 分类逻辑应该是基于项目层面,工作流是当前的文件夹/笔记本,经验库是过去项目文件的归档,甚至可以提供模板清单来支持前者,除此之外其他相关的信息就是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