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昆明几个月,桌子上已经摞了31本书,有他的,有我的。我的书他都看过,他的我不一定看过,因为我有自己的阅读计划,还有微信读书365天的挑战。
昨天他看着那一摞书说,到时候这书怎么带走啊?我说,卖了或者送给有缘人。他说,书不能卖,得留给子孙后代。
我不记得是说哪位作家从小就生活在书堆里,他们家里走廊都是书。能看书长大的孩子我一直都很羡慕。
我自己有阅读习惯是大学毕业之后,初中的时候,曾经拥有班级选书大权,而我那时对文学小说不感兴趣。我作为学习委员,每周二都会去图书馆借书,为班里同学选书借书,周边有几个朋友喜欢看《红楼梦》,而我唯独喜欢看数学益智类书籍。
在中学时期,语文考试也有课外文学,那时候全靠语文老师划重点,科普,我们做笔记,只管记下来。没有想过要去看原著,也没有人说你要有课外读物。
自己家里也不曾有过课外书籍。当我听朋友说,她小时候陪伴她长大的就是书籍,是哥哥的武侠小说和姐姐的言情小说的时候,我好羡慕。
我想到新房里我们夫妻都想要的书架,想到以后的岁月里,我们会把那个书架一点点摆满,想到以后如果有孩子,他最好的伙伴就是书籍,这都是我能想到最浪漫,最温馨的事情。
《红色地址簿》里的多莉丝的父亲留给她的是那本地址簿,而多莉丝留给她侄孙女的是她的日记,是她和每个朋友的相遇和离别,是她漂泊的一生。我们能留给自己的孩子的是什么呢?我想,是我们俩读过的每一本书,而每一本书让两代人之间产生精神共鸣。
每次想到孩子,我就想到那个书房,还有那个书架,和我们那一箱的书。
每次想到那个书房,我就开始羡慕那个还没有甚至不一定会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