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切解释都奠基于领会,意义是一般领会中可分成环节的东西先行标画出来的东西,命题也“有”一种意义。
2. 对命题进行分析的意图:①借命题说明“作为”结构能够以何种方式形成模式,从而揭示领会和解释。②为提出真理问题做好准备。
3. 命题具有三种含义,都来自于命题所标出的现象。
4. 命题首先意味着展示,即让人从存在者本身来看存在者。
5. 命题也意味着述谓,任何述谓都只有作为展示才是它所是的东西,规定(述谓)作为展示的一种样式,先把看限制到显示着的东西(锤子)本身之上,以便通过对目光的明确限制而使公开者在规定性中明确地公开出来。
6. 命题意味着传达,意味着陈述出来。这一含义上的命题是让人共同看那个以规定方式展示出来的东西,同他人分享在其规定性中展示出来的存在者,“分有”的是向着展示出来的东西的共同存在。
7. 如今占统治地位的“判断”理论是依循“通行有效”这一现象的,但把“通行有效”当作理想的存在方式,当作客观性,当作约束性,本身皆未经透视,而且相互之间还不断迷混。
8. 命题是有所传达有所规定的展示,命题必然在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中有其存在论基础。
9. 命题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派生于解释的模式?逻辑在做任何分析之前就总已经“从逻辑上”来领会这类句子(锤子是重的)了,在操劳寻视中起初没有诸如此类的命题。
10. 命题的特点是把寻视解释的源始“作为”被抹平为规定现成性的“作为”,只有这样,命题才能单纯观望着进行证明。
11. 命题在存在论上来自有所领会的解释,通过命题进行判断的“作为”与寻视着有所领会的解释的源始“作为”(诠释学的“作为”)有别。
12. 在解释与命题之间,还有各种各样的中间阶段,它们和命题一样都源出于“解释”。
13. 这种判断性质的“作为”现象不可能始终不以这种形态或那种形态映入眼帘,这是在逻各斯结构中就予以确定的。
14. 按古代存在论的方向,逻各斯本身就是一个现成存在者。当逻各斯用词汇和词序道出自身的时候,词汇和词序首先是现成的,也就是说像物一样摆在面前。
15. 只要“作为”这一现象还遮盖着,尤其是它出自诠释学的“作为”的存在论源头还掩藏着,亚里士多德分析逻各斯时的现象学开端就一定碎裂为外在的“判断理论”。
16. 逻辑斯蒂把判断消解到“格式化”的体系中,判断成了一种计算的对象,而不是成为存在论阐释的课题。
17. 存在论问题对逻各斯的阐释产生了何等深入的影响,“判断”的概念又通过其引入注目的反冲对存在论问题产生了何等深入的影响。
18. 总结:①命题源出于解释和领会,逻各斯的“逻辑“植根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工作;②古代存在论的方法不过原始,逻各斯被经验为现成的东西,被阐释为现成的东西,逻各斯所展示的存在者也具有现成性的意义;③人们没有把存在的现成性意义从其他的存在可能性区别出来、突出出来,结果形式上有某某东西存在的那种意义上的存在也就与现成存在这种存在混在一起。
PS:
1.这一部分讲命题,首先海德格尔给我们分析是什么是命题,即命题的源出于解释和领会,通过对命题三个含义(展示、述谓及传达)的阐释,明确命题是有所传达有所规定的展示。从而明确,命题同解释一样,在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中有其存在论基础。
2.那么命题与解释的区别何在?即为什么说命题是解释的一种衍生样式?海德格尔将原因归结为命题中的逻辑在做任何分析之前就总已经“从逻辑上“来领会了,而在操劳寻视中“起初”没有诸如此类的命题。也就是说,在命题中,源于解释的“作为”结果经历了一种变异,寻视解释的源始“作为”被抹平为规定现成性的“作为”。
3.这种被抹平,或者说“作为”结构在命题中的这样一种形态(现成物的形态)并非偶尔,而是始终如此。关于这一点,被揭示在我们对逻各斯结构的不断认识中。
4.逻各斯从产生之初,就是作为一个现成之物。古代存在论对逻各斯的处理始终未曾靠近它的源头。只要“作为”这一现象还遮盖着,尤其是它出自诠释学的“作为”的存在论源头还掩藏着,逻各斯的理论就停留在远离源头的“外在